通山县:“六大转变”,让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焕发新活力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陈诚 王京)5月8日——9日笔者在通山县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我县通过开展大兴调查研究、“四下基层”、和“一下三民”等多样实践活动,在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创建中坚持“六大转变”理念,稳步推进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焕发城市新质生产力。

由“绿量”向“绿质”转变

2023年我县城区已建设完成3个“口袋公园”,其中清华府“口袋公园”建设绿地面积2298平方米,富水大道“口袋公园”建设面积1961.1平方米,月亮湾“口袋公园”建设面积约300平方米。2023年底,我县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67.84公顷,绿地率为35.62%,绿化覆盖率为40.37%,人均公园面积为11.40平方米。

由“有绿”向“融绿”转变

全面开展国土绿化工作,使得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森林覆盖率达65.29%,蓄积量达616.24万立方米。同时,全领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管护205万亩。

由“指标”向“人本”转变

启动井湾中路等6条市政道路建设,打通城区断头路4条;改造燃气管网5公里,新增用户2000余户;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9.6公里;建成城区应急供水项目,日供水能力从6.5万吨增至86.5万吨;新增商品房供给2134套,新增停车位1490个、充电桩220个、5G基站186个。

由“防护”向“韧性”转变

2023年,我县全力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双修”,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防洪防捞、城区雨污分流、功能城镇建设、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城乡补短板、重大民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21个。

由“园景”向“场景”转变

建设27个村级特色产业项目,基本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建设农村公路197公里,建成县级寄递物流共配中心,标准化打造12个乡镇站点和189个村级网点,村级寄递物流覆盖率达100%;城乡公交新增班次37个,177个行政村开通公交,通车率95%。建设城乡教联体试点23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52.17%;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900余人次,培育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发展农家乐1200余家,形成船埠、隐水等12个农家乐集中连片区,带动7万余群众就地就业;新建改造农村雨污水管网41.5公里,建改农村户厕136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17%。

由“建设”向“共治”转变

2023年我县持续巩固“三禁三治”成果,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7%;城区黑臭水体排查和整治项目基本完成,通大污水处理厂投产使用,通羊污水处理厂实施一体化运营,城区污水综合处理能力增加66.67%;完成梅田河生态修复、富水流域系统治理工程(通山段)、厦铺河水生态修复和隐水村等9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启动矿山生态修复项目8个,完成修复4座,16座石材矿山生态通过升级终验;完成擦亮小村镇项目12个,建设和美乡村4个。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