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阮青,通山县迎宾路小学教师。他没有传奇的色彩,没有非凡的经历,他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彻彻底底,扎扎实实地在教育这片纯净的沃土中默默耕耘了三十二载。他以知识传递知识,以德行感染德行,以心灵浇灌心灵,只为在平凡的枝头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学高为师——以知识传递知识
自幼受父、叔父、叔母熏陶,崇尚师道的阮青,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阳新师范学校。刚踏入校园,他就被教学楼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深深震撼:这是对教师职业素养多么浓缩而又精准的概括呀!那一刻,这八个大字就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植入了他的心田,驱动着他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的同时,还系统的加强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1993年7月师范毕业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阮青坚定的把人生的目标锁定在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轨迹上,真正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与实践的磨合让他更深刻的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没有充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无法胜任这一光辉的职业。于是,他虚心的向同行请教,积极的向优秀教师学习。只要打听到市、县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竞赛课,他天还没亮就起床,步行二十多里,到镇上赶最早的进城班车前往观摩。常常一天下来,饥肠咕噜,筋疲力尽,但他从不叫苦,反而觉得很充实。“十年磨一剑”,在多年的精心锤炼下,他的课堂思路清晰透彻,启发耐人寻味,讲解深入浅出,教学手段运用科学合理,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随着业务能力的逐渐提高,阮老师专业发展方向变得更加清晰,他始终坚持提升职业素养,致力于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课堂既是他教学的肥沃地,也是他教改的实验田。1998年,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阮老师报名参加了全县优质课竞赛活动。一个最偏远乡镇的村小,资源特别匮乏,六个老师五个教学班,课程几乎是连堂转,别说什么现代化教学设备了,就连准备的时间都非常紧张。“知难而后勇”是校长唯一能勉励他的一句话。那段时间,阮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就躲进小房间,从书本上查找资料,编写教案。有时遇上难题,就骑摩托车连夜进城,向在县城教书的叔父、叔母求助,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试讲,写课堂实录、反思,一遍又一遍的整改、推倒重建,再试讲。没有学生,就找几个老师的孩子当学生,次数多了,几个孩子看见他就跑,生怕又被“抓壮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阮老师的课终于脱颖而出,被评为县级一等奖,这是当时这个村小获得的第一个县级荣誉。
通过不断地吸收阳光、水和养分,野百合也迎来了他的春天。2012年,他的论文《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的分析》获省级一等奖;2016年,在县“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省级“优课”;2017年教学案例《综合学习,走进班会课》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在教学中,阮老师还十分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艰苦探索,善于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他精心辅导下,2012年邱赞同学、2014年吴泽斌同学先后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湖北赛区获一等奖;2013年阮琪同学在市科技大赛中获二等奖;2017年阮欣同学作品《一枝独秀》在全国优秀作品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同时阮老师也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身正为范——以德行感染德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曾经一度陷入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怪圈。面对这一现象,阮老师没有盲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观。他说:“学生的品德和成绩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有双翅有力,鸟的飞行才能保持平衡,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担任班主任工作,把好育人关。在班级管理中,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好;凡是禁止学生做的事情,自己绝对不可以做。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上课时,他总是准备好教案,提前进教室等待上课;作业批改一丝不苟,从不拖拉;发现不整洁的地方,他总能和学生一起及时整改……身教重于言传,在他的熏陶下,迟到的学生没了,不交作业的学生少了,主动弯身捡垃圾的学生多了。每每此时,阮老师总是笑呵呵地赞许,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虚心地向这些好孩子学习,既鞭策了自己的言行,也激励着孩子不断的上进、向好。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他的班级就形成了一个班风淳朴、学风浓郁的影响力中心,辐射全校,每年都被评为“文明班级”、“先进班级”。
由于出色的表现,阮老师被学校聘为思政课专职教师。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学科领域,他马不停蹄,学习新课标,深钻教材教法,并积极参加国家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来提高学科素养。课堂上,他总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深受学生的喜爱。“亲其师,则信其道”。阮老师又针对思政课的特点,继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有一次,在上《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课时,陈思楠同学怯生生的说:“老师,昨天我在街上看到您抽烟了,您不是说要拒绝烟酒吗?吸烟有害健康噢!”面对孩子的关心亦或诘问,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心慌,如此的窘迫,竟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为了引导学生,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阮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陈思楠同学的关心表示感谢,并丢掉了打火机,宣布戒烟。从此,他再也没碰过一个烟头。
一个同事知道后取笑他说:“我们规劝了多少次都没用,没想到就因为一个学生的一句话,你居然坚持把烟戒下来了。”阮老师沉思了一会,意味深长的说:“可不是吗?我们漫长岁月的坚守,不就是因为学生吗?”引得老师们哈哈大笑。“戒烟风波”一时在校园里传为“美谈”,学生们也更愿意向他这个思政课老师看齐了。一件日常的小事,一句朴实的话语,却折射出阮老师一切以学生为重、全心全意献身教育的不解情结。
立德树人——以心灵浇灌心灵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阮老师早已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引导他们成为学习优秀、人格健全、品格高尚、志趣高洁的人。课堂上孜孜不倦的教诲,课后润物无声的引导,倾注了阮老师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无私的爱。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子女等,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是思想上心理上有了什么郁结,他都会耐心倾听,用心开解,孩子们都愿意把他当做“知心人”。
2021年秋,阮老师班上新转来了一位学生叫陈冰,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打交道。上学放学都是独来独往,也从不见家长接送。有一次,班上的同学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居然用凳子将同学的手打肿了。老师问他事情经过,他也闷不作声,问他怎么办,他居然轻描淡写地说:“他撞了我,我打了他,两清了。”这种情况,阮老师决定与陈冰一起去他家做一次家访,可是等到了晚上八点多,也不见家长回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又有着怎样的家庭环境呢?回来的路上,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带着一个个问号,他通过陈冰的转学资料找到了他原就读学校的班主任刘琳老师。刘老师介绍说,陈冰读一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回贵州了,父亲外出打工,三年多都没有回来过一次。陈冰一直与爷爷一起生活,缺衣少食,家庭教育基本上除了骂就是打。听到这里,阮老师的心里猛的一颤,他赫然记起陈冰的第一次作文《我的爸爸》里面曾经写道:“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都快记不起你的样子了”,多么可怜的孩子!
从那以后,阮老师隔三差五的就从家里带一些面包、水果到学校来给陈冰吃,有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他也分给其他的同学吃。至于一些衣服鞋帽之类东西,他就说,亲戚家孩子穿不了了,丢了怪可惜的,我们应该物尽其用。不久后,阮老师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一个月饼和一张卡片。这张卡片是一件衣服的吊牌,上面写着:“老师,谢谢您,以后不要再花钱为我买新衣服了,其实旧衣服,洗洗还是能穿的。”看着这张字条,阮老师的心里欣喜不已,这可能是他们敞开心扉的第一次交流吧。
“心病还须心药医”,后来阮老师又找到了陈冰爸爸的电话号码,并且和他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在了解陈冰学习和生活情况之后,陈冰爸爸也很惭愧,表示一定会多和孩子交流,鼓励他上进,春节一定回家看孩子。自此,学生、家长、老师这个等边三角形终于稳固了!一次次触及心灵深处的交流,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关爱,暖阳般融化了孩子冰封的心,陈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变得温和,变得开朗起来,同学们玩耍的身影中找到了他小巧的身姿。
陈冰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阮老师又收到了一个衣服的吊牌,上面写着:“老师,是您教会了我说话;是您教会了我与同龄人同行;是您教会了我爱别人。您是最伟大的老师!”看着陈冰的贺卡,阮老师又一次体验到了参与学生成长的幸福,此生不枉当教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来,阮老师不知道迎来了多少张懵懂的笑脸,又送走了多少届优秀的学生。在这漫长的迎来送往中,他独自品尝着“艰辛与幸福齐飞,荆棘共鲜花一色”的充实人生。问及未来,他耸了耸肩,笑着说:“阮弦余韵育桃李,青灯粉笔写春秋。我的名字早已告诉你答案了!”这,就是他对教育的深情告白!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