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系列重要论述,总结、交流和宣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中共通山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联合通山县教育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全县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征集宣传活动。现将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进行展播。
学校:通山县迎宾路小学
案例名称:
依托红色教育 培育中国少年
作者: 张筠
通山县迎宾路小学于2020年9月建成开学,学校占地80余亩,共有72个教学班。学校秉承“六年服务一生,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护航”办学理念,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教育出发点,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持续、扎实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的要求,推进“红色筑基”少先队地方品牌工程,强化红色引领,为少先队员茁壮成长铺就鲜红的底色。学校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通过构建红色课堂、打造红色线路、讲好红色故事等路径筑牢学生思想基石,依托红色教育培育中国少年。
一、构建红色课堂,筑强红色文化引领。
1、开设了“红领巾宣讲团——书记上思政课”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教育资源。学校少工委发挥党建带队建的作用,开设了“红领巾宣讲团——书记上思政课”课程,帮助队员们深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并组织带领少先队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专题学习、集中研读讨论等活动,组织全体队员、中队辅导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红领巾爱学习”专栏的内容等。同时,党员骨干带头讲队课,充分发挥党建带队建的优势,打造党队一体化政治培养链条,为党培养“红孩子”。
书记上思政课,引领老师们上好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大家紧扣教材内容,聚焦时政热点,联系生活实际,从低碳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德行一致等不同教育主题和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书记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领跑者,进一步统筹推进红色课堂,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2、“红领巾云课堂”定期开讲
“红领巾云课堂”依托网络开展,以“形象、生动、充实、简短”为特点,设置使命教育、仪式教育、先锋教育和实践教育四大主题课程。结合“习爷爷教导记心间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少先队员礼仪”“仪式规范”“劳动实践教育”“心有榜样、致敬先锋”等内容,帮助少先队员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红领巾更鲜艳!
3、成立通山县首个少先队名师工作室“通山县张筠少先队名师工作室”。
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是在共青团通山县委、县少工委指导下建立的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交流、学习平台,对全县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做定向业务指导,工作室以“打造少先队名师队伍、推进少先队改革再出发”为研究方向,采用“导师跟踪制、课堂交流制、课题引领制、成果辐射制、资源共享制”以及“定期例会、专题研讨、课堂观摩、档案管理、考核评价”等方式开展常规工作。发挥名师资源优势及名师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全县少先队辅导员专业综合素质,让我县少先队整体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打造红色线路,铸造地方品牌活动。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先队活动,它更是承担了实践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力争创建“红色筑基”地方少先队品牌活动的方法,试图从文化的角度为德育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引入新的活力, 使其更具有深度。
1、文明祭扫,致敬革命先辈。
学校借助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带领队员们到通山县烈士陵园开展文明祭扫活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引领少先队员重温革命历史、了解红色文化、体验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探寻圣庙,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组织队员到圣庙参观,了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仪、忠诚、诚实等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接受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和感知这些思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3、红色游历,强化责任使命感。
队员们通过讲述冷水坪纪念碑上英雄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英雄的伟大,明确英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作用,激发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与感激,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学校坚持以英雄精神育人,大力弘扬英雄事迹,持续开展红色游历活动,将崇军尚武的红色种子深植队员心中。
少先队活动是道德教育的形式,“红色筑基”工程品牌则是道德教育的载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的深度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讲好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思想基石。
学校少工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建党日、国庆节、建队日等重大节日里,组织队员开展国旗下讲话、演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爱党爱国教育活动,唤起队员们红色记忆,领悟红色精神。
1、红领巾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
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微力量,伸出一只手就会有奇迹。迎宾路小学的讲解员杨添乐,在本年度的“咸宁市红领巾讲解大赛”中获得咸宁市一等奖,并代表通山登上省级舞台,将通山的红色革命史讲给更多的人知道。杨添乐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何长工的事迹,为队员们讲述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楷模。
2、“红领巾寻访”活动
阳春三月微风吹,雷锋精神暖人心。通山县迎宾路小学红领巾志愿队,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前往县光荣院,争做先锋少年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关爱。少先队员对退伍老兵进行了寻访,聆听并记录他们动人的事迹。通过聆听那段在硝烟里的故事,少先队员宋哲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好好奋斗。”
星星烁新天,火炬耀前程。学校少工委坚守初心,锐意进取,以深化少先队改革、丰富主题教育载体、增强少先队员荣誉感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扬少先队的优良传统,沿着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方向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团结、教育、引领、服务少年儿童的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时代少先队事业实现新发展,有力提升少先队工作的育人实效。
1.“红领巾奖章”实施工作
学校少工委高度重视“红领巾奖章”实施工作,积极争取学校大力支持,做好中队辅导员培训,协调校内外力量支持工作开展。制定“红领巾奖章”实施细则,创新学校奖章教育的工作机制。学校印制“红领巾奖章”集章卡,指导队员通过“红色筑基”工程活动实施争章集章,让奖章激励贯穿队员成长始终。
学校每年5月召开少代会,会上选举成立新的少工委委员,进行大队委竞选。队员们听取汇报学校少先队的工作,用小提案的方式为自己的组织建言献策。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迎宾学子们练就过硬本领、播种梦想、收获荣光。他们建立国旗护卫队、迎宾鼓号队,在红领巾广播站中畅想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学校劳动基地中,努力奋斗,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在社会实践中,独立自主、勇担责任,让每颗星星都闪光。
2、少先队阵地建设富有特色
学校设置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红领巾卫生监督岗、红领巾礼仪岗等教育阵地,成立了国旗护卫队、迎宾鼓号队,筹建了劳动教育基地、共享厨房等。开展“动感中队”建设活动,以特色促发展,通过创建活动增强了少先队的凝聚力,增强了队员的主人翁意识。
3、榜样的力量
新时代的号角铿锵嘹亮,催人奋进。迎着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春风,通山迎宾路小学红领巾事业将踏上崭新征程。学校获得“新时代好少年 红心向党”湖北省先进集体、湖北省省级阅读示范基地、湖北省中小学健康食堂。咸宁市优秀少先队集体、2023年度“红领巾奖章”三星章、咸宁市新时代学校最“美”大课间、咸宁市第6届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暨第二届新华杯诗词大会优秀组织单位。通山县中小学校园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通山县优秀少先队大队、通山县巾帼文明岗、通山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21年度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通山县二十一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少先队员徐梦瑶获得红领巾奖章四星章,阮喆越、黄一珉等百余名少先队员获得三星章、二星章。通山县新时代好少年陈依璇、华一彬等。少年们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县少年儿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树立远大理想。
首先,趣味性原则是活动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特别是面向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中,趣味性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将知识点、理论内容等融入有趣的活动中,才能吸引学生投入,从而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创建地方少先队“红色筑基”地方品牌活动时,必须注重活动的趣味性, 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其次,有效性原则是衡量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有效性原则要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比如对于少先队“红色筑基”工程的活动,预定的目标就是通过通山本土文化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以这一目标为导向,如在活动中融入通山特色文化的元素,通过讲故事、演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红色革命史,弘扬民族精神。
最后,文化传承原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和保护通山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和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使通山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这也是少先队地方品牌“红色筑基”工程活动的重要目标。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