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朱芝兰:正身 历练 铸师魂

云上通山报道: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面对希望,乐此不疲。这是朱芝兰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她的执着追求。从教十几年来,朱老师从一个稚嫩丫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语老师,成为一名受学生家长爱戴、受学校领导器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她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光环。

2004—2011年,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她多次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在2008年在第八届湖北省教师教育软件大赛中,荣获“优质课件”二等奖;在2009年,她所写的论文获国家一等奖;2010年在全县年轻教师教学全能评比活动中,被评为英语学科教坛新秀;此外,在2011-2012年度“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2016年,她所讲的课题《Topic 1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that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被评“市级优课”;2017年,在教育部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中荣获重点课题获一等奖。

从以上奖项中不难看出,这个2001年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今天无疑是成功者。然而成功的背后是她的辛勤与汗水,是她奋斗的热情和付出的艰辛。

立身炼志正师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芝兰老师深深懂得,在领受这些美丽光环的同时,更应该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的发展,去为这些光环增辉添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朱芝兰老师就是用高学、正身来诠释高尚的师德。

初涉教坛,正是她家庭、事业矛盾最尖锐的时刻。孩子小,爱人忙,自己工作担子重,孩子要吃奶,学生要上课。她没有因为自己情况特殊而要求领导照顾,更没有因为自己情况特殊而耽搁工作。在冲突时,她选择的是照顾学生而委屈孩子。有人关心的说:“啊兰,孩子是自己的,学生是别人的,你不要为了他人而怠慢自己。”她说:“孩子是一个,学生是一群,我更不能为了一个而耽搁一群啊!”的确,在她的肩上挑着两副担子,一副是义务,一副是责任。在家要抚养孩子,照顾老人,要尽义务;在校要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她常说:“我的心上总有两个结,一个是良心,一个是爱心,在对家人孩子付出爱心时,我总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蒙昧了良心,耽搁了学生的学业?”

正因为如此,她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做好备教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在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学生中有信守诺言的口碑,在家长中有“有德的好老师”的赞誉。

作为教师,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在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她在大畈中学经常给学生熬姜水,鼓励大家喝姜汤,防非典。有个学生疑为疑似病例被隔离,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前去探望,送饭送菜,还给他写去慰问信。她的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的爱心,扬起学生生命的风帆。那时候,她被同学们爱称为“老师妈妈”。

非典过后,一个学生做阑尾炎手术,手术室外她站了四个多小时,一直等到学生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术后她每天给学生做菜熬汤,精心照料,直到他出院为止。

2004 年她调到实验中学任教,来到全县最好的中学是她的荣幸,然而也是她的苦恼。实验中学老师多,强手如林,藏龙卧虎,她一个乡下女教师,能吃得消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乡下的老师勤发奋!她每天最早一个到校,最晚一个离校,爱生如子,勤教,勤批,勤辅导。一年下来,所带班级各项成绩名列全校同年级学生之首。对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老师们刮目相看,学校领导深深的赞许。

2010年秋,她任八(4)班英语,寒冬腊月,两个学生离家出走,家长找到学校,说两个孩子拿了几百元钱走了。经打听好像去了武汉某地,当时班主任不在,听到这个消息她二话没说和家长租了一辆车去武汉。那天晚上天下着大的雪,等找到学生已是第二天了,又冷又饿,回到家,她发着高烧,家长很是内疚,提着礼品来看望她,她说:“只要学生安全回来,我发点儿烧算什么呢?”

2012年实验中学有支教的任务,在安排谁去支教的问题上有些为难:年纪大的去不了,刚调进来又放下去不人道,有实际情况的居多。她想:“自己进实验中学已经八年了,小孩一个,也上小学了,困难比别人少一点,还是自己去吧!”她主动找到校长,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到慈口援教,离开家庭,离开孩子,每天起早贪黑,一开始实在有点不习惯。但是想到山里的孩子要上学,要老师教育,她很快适应了离开家庭的工作,决心在山里头作出一番成绩来。她住在学校,身不闲,脑不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个小时,备课改本,辅导学生,研究课堂教学。她说:“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孩子,有的是时间,把它浪费在玩上太可惜,倒不如花在学生身上。”她夜以继日的工作,时间久了,身体有些吃不消。

那年刚好月考那天,她胆结石发了,痛得难受,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她捂着肚子,咬着牙,一边擦眼泪一边监考,硬是强忍着痛把当天监考监完。到医院,医生叹着气说,再晚一点你的阑尾就要穿孔了。第二天,医院马上给她准备了手术,术后学生得知,打话来问候她,说特想老师,有的学生一面说一面哭:“老师,你病了?再也不能教我们了吗?”

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了,那年刚好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全国各地学校停课又上网课,朱老师此时也被查出身体有问题。但因学生面临中考,朱老师没有重视自己的身体,想着等中考过后去。朱老师心想:“现在心中的担子放下来了,我可以去解决身体中的那个毒瘤了。”可去医院后,医生告诉她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险些得癌。

2022年新冠病毒再次爆发,此时她是七(15)班班主任和两个班英语老师,实验中学大部分老师们和学生们都逃不过这个灾难,朱老师也不例外。想休息但无耐,谁让她是班主任呢?她不得不拖着病体继续前行。

二十多年来,她当班主任,担任英语教师。无论是在大畈,还是在实验中学,或是在慈口援教,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的爱心。她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始终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演绎师爱、母爱。她的英语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上,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她上课时,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她的课,学生爱上了!

为了转变贫困生,朱老师经常掏钱请贫困生吃西瓜,吃点心,在吃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多贫困生在她细微的关爱下成了她的知心朋友,她的关爱心是真诚的,是宽容的,坦诚的,她赢得了学生的心。她还因势而导,让学生传递爱心。困难学生能够相濡以沫,让学生能孝敬长辈,尊老爱幼,自发的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因此她所带班级充满温情。

积极进取练师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任务的。朱芝兰老师把练师能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目标去追求。她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学历水平。教学上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她先后参加县、市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参加教材培训,听专家报告。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课前吃透教材,课中落实目标,课后还要进行教学反思。

她深钻教材,深刻领会课标内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课堂上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她的课因张扬学生个性而美丽,因教学理念前卫而精彩。

矢志不渝铸师魂

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的不断深入,朱芝兰老师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教师使命的重大,弘扬师德的迫切,认识到教师的道德垂范、知识传递、学法引导、情感体验、对学生人生启迪的重要性。自参加教育工作,她就把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说过的一定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确实,她多是委屈了自己,教育了学生。

到慈口支教,她更忙了,更累了,身心憔悴!可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累放下学生。她还是坚持讲公开课,坚持外出学习听课,坚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给老师们做讲座。每次听课或讲座外出,她的学生都会受益。新的教法,新的教学理念她第一个应用在自己班的学生上,让她的学生兴奋不已。

有时,她在外进行学术交流,讲到成功处,总要先打电话告诉她牵挂的学生,然后再打电话将自己的收获传给家人。她要让学生家人共同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称她为“妈妈老师”,她要对得住学生这一亲切的称呼。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她不断创新,积极倡导网络教研,精心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论文,借助博客平台和全国同行真诚交流,不断提高,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她的教学博客得到博友的肯定,带动了学校老师的博客群,为老师们业务的提升创建了平台。

付出总有回报,几年来,朱芝兰老师多次被评为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英语学科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朱芝兰老师还很年轻,朱芝兰老师是成功的!她的成功是自己的执着,是自己的坚定和不懈的努力,是责任的驱使,是爱心的传递。她照亮了学生也充实了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是幸福的!这样的老师谁不爱呢?

(实习编辑:刘熙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