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山县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展播①】通山县通羊三小:“树”文化自信 “立”创新审美

引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系列重要论述,总结、交流和宣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中共通山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联合通山县教育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全县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征集宣传活动。现将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进行展播。

学校:通山县通羊三小

案例名称:“树”文化自信  “立”创新审美

作者:谭晶

背景概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国家文化自信号召的响应。在小学学习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理想信念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文化自信,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审美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校园活动的催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

通山县通羊三小,一所拥有50年办学经验的老牌学校。校园环境清幽、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学校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员爱校”的办学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出了一条“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新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校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的教育理念,确定了“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学生发展目标。为此,学校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先导,以科研创新为坚强后盾。构建了以“学、行、传”创新与传承相融合的教育模式,让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主要做法

(一)组建引领队伍,在互助中前行

1、领导小组统筹安排

学校成立了以徐权校长为组长,郑任为副组长,以及所有教育处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个学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定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工作目标,制定活动工作计划。分工明确、步步落实、层层跟进。实行每周领导班子工作例会制度,确保所有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2、教师队伍厚积薄发

学校定期开展教培活动,交流经验,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日积月累。每月召开两次班主任主题会议,将“文化自信”和“创新审美”纳入每一次班主任会议中。政教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考核制度。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在评优评先方面向班主任倾斜。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家校社合力锦上添花

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设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箱,开通家校资源共享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巧用社会资源,定期带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家校社合力。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锦上添花。

(二)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悟

1、非遗文化润泽心灵

茶文化和剪纸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在中国被称为“国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通羊三小开展了学茶艺品茶韵,感悟非遗文化魅力的活动。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积极参与该活动,学习茶艺基本流程(温杯、洗茶、泡茶)。学生兴致浓厚,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操练每个步骤。从悠悠茶香中品味茶的本色之美。走进学校的剪纸艺术实践工坊,学生在铺满桌面的七彩剪纸中找寻灵感,用小小的剪刀剪出绚丽的小世界,透过剪纸的镂空,见你美丽的心灵。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践行文明礼仪,增强文化自信。

2、传统节日增强自信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兼容并蓄历经五千年之久绵延不断。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我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继而开发成丰富多彩的精品课程。组织师生中秋节赏月、品月饼、讲故事;元宵节做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读诗词、包粽子;清明节祭奠烈士、致敬英雄;重阳节为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身体力行,把孝行融入平时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深度融入活动,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3、传统文化彰显底蕴

戏曲进校园,传承在身边。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艺术送进校园,拉近了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审美素养,加深了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主要做法一是培训指导教师。派音乐教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邀请戏曲专业演员、退休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定期到我校开展戏曲辅导,进行专题讲座,让教师掌握戏曲传授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二是把戏曲课目纳入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三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戏曲教学特点,注重实践体验与兴趣培养,开辟教学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戏曲橱窗展、摄影专题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分阶段组织、实施、呈现“戏曲进校园”的成果;最后通过每年的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各种形式创设戏曲学唱大舞台,引导学生观看戏曲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宣传戏曲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通过“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

(三)立足创新审美,在活动中成长

1、手工美作齐聚一堂,绽放绚丽之花

学校定期收集活动手抄报、手工作品。每次将收集上来的手抄报进行评选,并设立相应的奖项,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同时在教室张贴优秀作品栏、在校内开设优秀作品展览区,带动全校师生参与活动制作的积极性。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布置集体作业和特色作业。通过班级群宣传、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发动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实践。手工作品种类多样化,不框定学生的思维。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校提供让学生展示的平台,利用热门的教育类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动态,让学生积极投放自己的参选作品。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能力,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获得成就感。在制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增进亲子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红歌诵读前来比拼,讴歌大美中国

学校一直以来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文脉。通过红歌大赛,师生们用他们嘹亮的歌喉弘扬了革命传统精神,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对红歌精神,对红色革命有了更深地了解。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校读书氛围,学校在每班配备小书橱与图书,同时利用好校图书室,每班轮流借阅;各班级开展“好书交换看”活动、手抄报展评活动、阅读分享会、诗词大会、演讲活动等。通过读书和参加活动,畅谈自己是如何把个人的成长融入时代发展之中,并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勤奋学习,敢于创新,创造美好未来。

3、创意审美擦出火花,打造最美教室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长廊、文化墙、教室都有学生的劳动成果。其中教室文化布置展示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学习与创作,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让教室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灵感的地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策划、设计、剪裁、张贴,各尽其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教室变得多姿多彩、美观大方。将班级布置与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相结合,创设了学生作品区、展示了“劳动实践小能手”风采、开辟了荣誉墙、张贴了激励上进名言、展现了“班级公约”.......有形的环境与无声的文化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片有生命感的教室文化天地,使学生在无声的熏陶、感染和鞭策中受到“美”的教育。

基本成效

(一)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

悠悠华夏千古,脉脉文明永续,依靠的正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延续。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永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做到兼收并蓄。通羊三小以校园文化凝心聚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引领少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心中扎根。学校通过“红歌比赛”“戏曲演出”“茶艺”“手工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真实感受,真正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二)全面发展的求知少年

通羊三小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基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文明少年说”中尽情展现自我,自信大方演讲;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实现共赢;在争做“劳动小能手”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体会到了家长的艰辛,增进亲子关系。通过校内外劳动实践,使学生边做边学,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最美教室”设计中,学生发挥主人翁的精神,集思广益,在学校掀起了求知探索创新的热潮。

启示经验

(一)求真务实常总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落到实处,提高思想认识,亲历感受总结。一是学校常态化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受到熏陶;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让学生在自我挑战中不断成长,在被肯定中越来越自信。

(二)创新审美常思索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审美能力则是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学校常开常设活跃学生思维的活动室,建立培养合作交流的团体。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为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青少年积蓄力量。

(编辑:张媛  二审:徐唐生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