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部署,同时,强调推进高水平开放。如何打好扩内需、促开放两张牌,加速释放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来看专家解读。
2023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专家看来,扩内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以改善消费预期为重要前提,通过解决关键性问题来提振信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在预期改善,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内需才有扩张的基础,特别是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特别是要精准地对于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可能成长的未来企业、未来产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扶持。”
湖北,消费、投资潜力巨大,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2个、1.3个、6.1个百分点,均为中部第一。专家提出,要立足自身科教、人才优势,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激发需求这个富矿,同时,培育新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要依托于我们的高新科技、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的优势,来构建我们的高层次的供应链、产业链,同时也要更好地做好社会公共服务,来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内需潜力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在加快。报告指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专家表示,“质升量稳”,更加注重“质的提升”,除了推进制度性开放,还要以开放平台、多元市场为抓手,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有效地提升已有的开放平台,比如自贸试验区、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等,成为吸收外商投资和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抓手,还要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加速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湖北优势突出,2023年,在外需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湖北进出口规模近6500亿元,创历史新高;新设外资企业648家、增长35.6%,实际使用外资中部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全国第五。专家指出,要乘势而为,深度对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构建内陆开放新沿海。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是全国非常独到的,能够形成综合优势,为整个中部的战略崛起开通新的通道,强化我们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造成更多的国际对中国、对湖北高新科技的需要,同时也要发扬我们的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比较完整的优势,能够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经济发展。”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