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郭淑芳:端淑明慧育英才 一路生花自芬芳

云上通山报道:“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是通山县明德初级中学教师郭淑芳对学生们的真情告白。教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而她是田野上的耕耘者,辛劳着、收获着,一路感动着......

1997年7月毕业后,郭淑芳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忱,踏上了三尺讲台。多年来,她先后在富有小学,九宫山镇中学,通山县实验中学和通山县明德中学任教,一路撒播,一路耕耘。怀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初心,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信念,她将27年青春韶华倾注在教育的沃野上,端淑明慧,用爱心、耐心,让一颗颗种子都开出了绚烂的花,一路散发出别样的芬芳。

用心呵护  大爱无声。郭淑芳老师常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付出爱,学生们才能理解爱,回报爱。任教多年,她面对的大多数是腼腆朴实的农村学生,身上背负着父老乡亲的期待,也遇到不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残障学生等特殊家庭的学生,求学路上更是遍布荆棘。她坚信,既要用爱抚育、用心呵护学生,也要用切实的行动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在富有小学任教时,有一个叫小雪的女生,天资聪颖,成绩不错,在面临小升初的关头却想要辍学。了解情况后得知,小雪母亲身体不好,只有靠父亲务农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家里孩子又多,拿不出钱给小雪上学。面对这种情况,郭老师坚持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提出替小雪承担上学的费用,最终为她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当时郭老师刚工作不久,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80元,而一个学期的学费就要500多元,为了节省住宿费和伙食费,郭老师还将小雪接到自己的宿舍与她同吃同住,不断宽慰她、鼓励她。一个学期下来,小雪不仅学业成绩进步,性格也变得更加积极开朗,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担任班主任时,郭淑芳老师经常通过电话沟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有困难、有需要的学生她会重点关注并给予帮助。在班级里,有一个身体瘦小的男生李铭,成绩不太好,性格也很孤僻,基本不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郭老师通过家访得知,李铭是留守儿童,家境贫苦,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务工很少回家。老人也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小铭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导致了小铭内向、封闭的心理。了解情况后,郭老师决心要帮助他走出困境。她让学生在班级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小铭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并且经常开展课堂小游戏、课后讨论,让小铭参与到集体当中。有一次,班级组织研学活动,郭老师主动帮小铭交了报名费,让他不用担心费用,安心参加。慢慢地,小铭开始主动和同学、老师交流了,学习能跟上课堂节奏了,数学成绩从30多分提到了90多分。看到他的变化,郭老师非常感动和欣慰。她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这么多年自己一以贯之的宗旨,只要不掉队,孩子就能慢慢重拾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

认真教书  耐心育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使命不止于教书,更重在育人,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郭淑芳老师的角色时常在教学和管理之间转换,既要不遗余力地关爱学生,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班级中,郭老师制定了包括课堂纪律、课堂参与、集体荣誉、环境爱护、文明礼貌在内的多项班规班纪,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会制定根据不同的班会主题讲述真实的社会案例,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观念。平时,郭老师也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为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每天早上她会准时到教室陪学生早读,晚上守着学生自习,学生放学回家了,她常常还加班备课和批改作业,披星戴月,踏着夜色回家是她的常态。在她以身作则的带动下,班级里的学风浓厚,秩序井然。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之前,班级有一个叫小康的男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逃课、打架,是老师们都头疼的“刺头”。但郭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经常找他沟通谈话,通过与小康的交流,郭老师发现,小康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面对家人的批评打骂,感到自己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于是选择逃避现实。得知原因后,一方面,郭老师利用自习时间给他讲题,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引导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她发现了小康在体育上的特长,鼓励小康在体育课、校园运动会等场合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他的信心和集体荣誉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康逐渐变得积极自信,遇到困难也不再想着逃避,在学习上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最初进入教育行业时,郭老师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读书学习,更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人生。她见证了许多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故事,有些学生在她的教导下,从自卑内向逐渐变得积极自信,有些学生从叛逆顽劣逐渐变得遵规守纪,有些学生从对学习和人生毫无规划到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些变化都让她深刻地感受到“育人”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  各展其才。陶行知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郭淑芳老师深以为然,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花园里独一无二的花朵,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潜力,要用多元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赏识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绽放光彩的舞台。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喜欢有挑战性的题目,通过竞赛和奥数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的孩子踏实细心,擅长常规性题目,全面发展和基础牢固是他们的优势。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适应他们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的发展潜能。

郭老师回忆,之前就带过这样两位风格迥异的学生:其中一位偏科严重,擅长数理化和竞赛类难题,另一位均衡发展,能保证常规题目不失分。对于前者,她采取的是“提升弱势科目+强化优势项目”的策略,督促其尽快提升薄弱学科,再同时对优势项目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增加奥数题练习量,指导参加数学竞赛等。对于后者,她采取的是“稳中求进”的策略,全科目并进发展,不断巩固和提高基础水平,同时也让其进行进阶性训练,来提升综合能力。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下,这两位学生提升迅速,并且也找到了适应自己的学习节奏,后来都顺利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教学经验和智慧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郭老师在日复一日的实践磨砺中,在将教书育人化为毕生的理想志趣的道路上总结出来的。

收获满满  一路芬芳。春去秋来,岁月流转,郭淑芳老师耕耘教坛27年,也收获了属于她的“春天”。郭老师所带的毕业班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也连续多年被评为“骨干教师”“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课件《第一章 有理数 1.5.3 近似数》荣获“第14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一等奖,论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获得省级二等奖;指导的多名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被“长江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织委员会评为“优秀辅导员”。

荣誉之外,郭淑芳收获了更珍贵的礼物:当看到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时;当多年后,学生依然会在节日为她发来祝福的短信,称其为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时;当自己的学生在长大以后也走上了讲台,为更多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时……她明白,自己与学生相互奔赴,相互成就,自己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收获了爱。

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到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郭老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满腔的热忱与热爱,用超越常人的付出与奉献,书写了精彩的教育诗篇。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纵深推进,我国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郭老师切身感受到了教学环境的进步、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惠师政策的完善,一份份文件、一项项政策,化为她砥砺奋进的动力,开拓创新的保障。在欣喜、感动的同时,她也意识到在新时期肩上更重的为党育人、为国树才的责任。

“我愿意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郭淑芳老师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光发热,深耕教坛,端淑明慧,以爱育人,与学生们一起,守望春天,收获春天,播撒芬芳。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