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带村”组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不隶属于乡镇,而由县林业部门管理。这在全国虽非特例,但在全省确是唯一。林场带村50年,表明村庄与林场像生长与哺育一样的联系。这些林场带村,分布在幕阜山脉上,尽显风情。
绿色家园,阙立于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路途曲折,风光独好。春上,群山抹绿,杜鹃争艳;夏日,绿意盎然,林海滴翠;秋时,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像是一首古典格律诗,在南鄂大地的版图上演绎着半个世纪的缠绵!丰茂的森林资源,众多的自然景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令当地群众引以为豪。
千亩竹海,碧浪荡漾。参天树木,傲然挺立。石林峭壁,栩栩如生,万亩杜鹃,蔚为壮观。漫山樱花,暗香醉人。四季花果,芳情可鉴。神奇三潮泉,泉声悦身心。地域之纵横、植被之茂密、景致之奇异,日渐成为人们踏青、赏花、秋游、野营、徒步的首选之地。据统计,通山县林场带村林业用地面积37537.1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8%。境内野生植物种类681种,其中木本植物530种。
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效益,既是50年来林场带村“林水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持续动力,更是全县49万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公共资源。山水与人文有机融合,自然与历史交相辉映,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旅游资源特色。
山重水复之间,另多胜地;林密村深之内,别有洞天。唐初开国元勋、卫国公李靖曾在大幕山读书习武;明代中宪大夫舒弘绪,明代举人、知州姜时棠等“就读于此发迹”;明代侍郎朱廷立曾在风池山上勤学苦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李灿、何长工等曾深入大幕山地区发动群众参加革命;1983年,省计委副主任李振周退居二线后,在大幕山义务造林20余年,英魂长存此山;198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登临凤池山……
高湖村芭蕉湾的古村落、被湖北省古建筑、文物专家盛赞为“古民居极品”的焦氏宗祠、石航山的百年土石房和双泉寺,以及建于乾隆年间的七层石塔……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一不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不可再生的“活化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山川竞美,唯此青绿。青山绿水间,一个“村在林里,林在村中”的生态家园正拔节生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