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社会实验报告(2023)》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超过90%的公众认为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2022年这一数据为88.04%。相较于2022年,无论是否乘坐过自动驾驶汽车,武汉市社会公众对“车内全无人”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进一步提高,超70%的受访者愿意乘坐全无人的自动驾驶汽车。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道路测试的城市之一,近两年来,武汉市加快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武汉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在全国率先发布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政策,实现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
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市大幅扩展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范围,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从常态化运行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数量、订单量,以及开放道路里程、面积等核心数据来看,武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武汉市已面向东风、百度Apollo、小米等企业累计发放各类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和运营牌照1581张,武汉示范区拥有常态化运行自动驾驶车辆(含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无人巴士)近500辆,全年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73.2万单,服务90万人次。
其中,仅百度萝卜快跑就已在武汉投入无人驾驶汽车达300辆,实现经开区全域、汉阳区、东西湖区、硚口区等江北核心区域的贯通运营,并在去年8月率先开通武汉天河机场的自动驾驶接驳,是国内首次实现市区到机场间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而针对率先在武汉推出的机场自动驾驶接驳服务,本次社会实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否乘坐过自动驾驶汽车,表示愿意和比较愿意乘坐自动驾驶汽车往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市区的武汉市社会公众均占绝大多数。这也意味着,新的应用场景开放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继续开通更多自动驾驶汽车停靠站点、部署更多自动驾驶汽车、向尚未开通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区域延伸,是社会公众的热切期盼。日常工作通勤、市内短途出行、前往机场等交通枢纽是武汉市社会公众最为期待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报告》认为,充分把握社会氛围良好的有利条件,更大程度开放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创新积累企业和产业的核心技术,将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