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 科研赋能 九宫山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升级之路

云上通山报道:位于湖北咸宁市的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科研项目,以科研力量研赋能生态保护,推动保护区工作逐步向更全面、更科学的的方向发展。

▲极小种群保护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永瓣藤

九宫山,这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土地,一直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保护工作深入,传统的生态保护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此,科学项目的开展成为推动生态保护工作升级的重要抓手。

▲技术人员在温棚中进行永瓣藤扦插对比实验

从2021年起,在省市县林业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九宫山积极申报中央林业发展改革资金重点野生动植物补贴项目,累计获得160万元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为保护区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扦插40天情况

其中,2021年启动的“永瓣藤极小种群就地保护和扩繁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成果显著,该项目通过原生地调查保护、繁殖技术研究、遗传多样性调查与测定、近地保护示范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对永瓣藤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保护。在洪港镇盘田村进行永瓣藤资源普查,设置了1个80*100米的固定样地,作为永瓣藤永久性保护基地,并完成繁育技术研究和扦插试验,成功培育出3200株永瓣藤幼苗。完成永瓣藤全国11个分布区的遗传多样性调查与测定,并对照永瓣藤产地组进行生长量观测。

2022年,“钟萼木野生种群壮大”项目进一步推进了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该项目通过监测样地建设,设置灌溉系统,并在监测样地布设8台红外相机、2台高清摄像机,持续不断对钟萼木种子危害、物候学进行深入观察与监测。

同时,2022年还实施了“红椿种质资源库”项目。该项目在石龙沟管理站所在的界牌村,建设占地57.4亩的红椿研发示范基地,其中包括17.3亩生态保育区、8.2亩道路与灌溉区以及2.2亩的示范苗圃等。基地汇聚了来自九宫山、井岗山、吉安等地的红椿优质种质资源。通过科学实验验证了其种子具有高发芽率、强适用性以及稳定的遗传性,目前已成为华中地区稀有的红椿资源保存和研发重地。

2023年实施的“南方红豆杉种源收集圃”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生态科研内容。该项目成功建立了60m*60m红豆杉种质资源圃建设、并对江西井冈山、庐山市柴桑区、宜昌市五峰县、神农架国家公园等种源地进行了引种栽培。

同时在金家田管理站选址新建重点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基地30亩,引进了黄梅秤垂树和大别山五针松各30株,共计完成项目投资16.3万元。

此外,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还积极探索“干中学”、“学中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21年至2023年,每年选择一个管理站实施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在各站间形成了竞相提升生态保护管理水平的良好势头。

在开展科研活动中,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还注重科研人员、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当地村民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和质量,也增强了当地村组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展望未来,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尽管面临干部职工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挑战,但保护区将自我加压,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生态保护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将努力弥补过去几年在管理方面的不足,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助力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达到新的高度。”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分管资源保护的负责人如是说。(特约通讯员 张凯)

(实习编辑:张媛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