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历时五个月的第二届湖北乡村音乐潮系列活动,在赤壁举行了收官展演,乡村音乐潮人大赛中的优胜选手轮番登台进行汇报演出。按理说,都是优胜选手,参加展演应该很轻松了,可有一组银奖选手上台前却格外紧张,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与长江云新闻记者一起到演出后台了解一下。
演出后台,来自咸宁通山船埠村的九宫山乡音艺术团团员们正在回看头一天决赛现场的直播视频。虽然决赛拿了银奖,可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因为昨天是他们第一次使用手持话筒唱山歌,团员们都有些不适应:“农村的从来没有拿过话筒。怎么这样拿,有些放下了又没有声音。话筒我们不习惯。拿麦克风,我们动作不好做了。有时候一慌就跑调。我们又不是专业演员。”
乡音艺术团一共64名团员,全都是来自通山船埠村的农民,决赛演唱的通山非遗小调《十绣荷包》是村民平日干活时唱的歌。
艺术团的召集人,指导老师李琳告诉记者:“这种歌是他们在家里做针线活的时候唱,有的时候是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唱,有的是在山里一边挖地一边唱。他们不会跟伴奏,因为这就是他们平时生活想怎么唱怎么唱的一个作品。昨天那个效果,那不怪他们。昨天有一个队员也是,别人听到直播里面他唱的走调了,他说他一晚上都没睡,我也一晚上都没睡。”
她说这次参加潮人决赛排练周期很紧张,有人前天还在地里收割荞麦,有的正在城里带孙子,有的则在外地探亲:“农村这个时候也是秋忙的季节,挖红薯,砍竹子。这个活动,我们7号才把人搞拢,都是从浙江回来,广东回来。我们又临时把队员从全国各地搞回来。”
拿了银奖,可团队却很内疚,觉得没有把家乡最美的歌声展示好。得知今晚的汇报演出要和全省顶级艺术家还有全国优秀乡村音乐人一同展演,并且还会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直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展示舞台,作为当地文旅的文化代言人,团员们都憋着股子劲必须得唱好。上场前,导演特地给他们全都配上头戴式话筒,让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唱。听到音乐响起,团员们顿时绽放出笑容,随着歌声自如的摆起手臂、舞动身体,仿佛回到了田间地头,忘情的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自在和快乐。团长涂菊花也忘记了紧张:“我们没有什么能力跟你们相比,唱歌声音都比不上,我们农村这种淳朴妇女的精神气,精神气带给你们看。”
质朴、自信的表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李琳老师也在台下激动的给团员们不停的比大拇指点赞。回忆艺术团的成立,她感慨万千。2011时候,她感觉村里的村民们虽然物质条件丰富了,但一到晚上就打牌,没什么文化活动,精神世界显得很空虚。导致邻里纠纷多、婆媳矛盾多。于是她拉上县文联的老师和村妇女主任,决定带领大家在村广场上唱歌。唱什么呢?李琳决定就选她听到的来自田间地头的山歌:“下农村的时候,才听到他们的歌,歌词我不懂,但是调子非常好听,就收集了一些当地的小调和山歌,我们就把它组成了一个联唱。”
原船埠村妇女主任,艺术团团长涂菊花说,一开始只有几个村妇加入,但他们坚持每天晚上在村广场唱,唱的多了,害羞的妇女就放下包袱,陆续加入进来了,甚至还发展了不少男团员。原本山歌都快要失传了,只有村里年纪大的老人会唱,现在全村人、甚至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张口就来。她说:“山歌传承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我们现在山歌进校园。以前在外面务工的妇女,看到我们村里面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他们也愿意留在家里,跟着我们参加我们的文艺队。客人从门口经过,我们也唱一下自己的小调,给游客带来了不少快乐,也给我们自家的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点点小变化吧。”
通过去年的第一届乡村潮人大赛,他们的乡音艺术团被当地文旅部门推荐成为了九宫山景区文化代言人。再次报名今年的比赛,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推广家乡的音乐、家乡的文化。
今年报名潮人大赛的1000组选手,大多数都和乡音艺术团的成员一样来自乡村,来自民间。乡村音乐潮活动的总策划省文联电视家协会主席郭光俊说,以音乐为纽带、让文艺融入乡村生活正是活动举办的用意所在:“刚才我们的通山的那些大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你是教不会的,他的那个发音我也是学不会的。乡村音乐他的对象,就是带着泥土的气息的芳香的团队。我们希望,来自田野来自山川淳朴歌声,走出大山,走向都市,走向全世界。”
据了解,第二届湖北乡村音乐潮系列活动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历时5个月。其中,乡村音乐“潮人”大赛为七项主体活动之一,分为咸宁、襄阳、宜昌、十堰、黄冈、恩施等多个分赛区,吸引10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大赛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乡村振兴局主办,旨在挖掘展示地方歌手艺术风采,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用音乐的形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来源:长江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