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大畈镇板桥小学郑霞:倾心奉献 热爱胜过一切

云上通山报道:“三尺讲台永远是我心中一方最神圣的热土,我认为讲台上的我是学生和家长眼中最美的画面。”这是大畈镇板桥小学郑霞的话语,在她自信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她对讲台的热爱。

郑霞,女,1989年出生,四川泸县人,中共党员,现任通山县大畈镇板桥小学英语教师兼政教主任,2011年怀着青春的梦想,踏上了三尺讲台。这位美丽秀气的外省教师,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已在我县从教十余载,刻苦、努力、创新、钻研,先后荣获县级“优秀教师”、“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教学常规先进个人”、“优秀辅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辗转千里,仍不舍三尺讲台

2011年6月大学毕业的她在家乡四川泸县的一所乡村小学代课,为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一边代课一边参加四川省的教师招考,2012年如愿成为了四川的一名小学教师。其丈夫是湖北通山人,因兵役期满要退出现役返回家乡,作为通山媳妇的她在艰难抉择之下,还是不舍的放弃了四川在编教师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来到了通山。初来通山,人生地不熟的她依然想着从事教师行业,当一名人民教师,在生完一胎之后,就在着手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师梦,在孩子刚满四个月时,她凭着自己的执教能力很快就应聘上了通羊镇苗苗小学教师岗位,再次成为了教师,走上了她热爱的三尺讲台。一晃六年,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教导下,这一届学生顺利地升入了初中,其中阮杨宏和焦欣钰同学妈妈激动的告诉她,两个孩子考上了一中的阳光班。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这么有出息,郑老师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天道酬勤,她也收获了自己努力的硕果,在2019年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招聘考试中,她通过笔试和面试,被聘为通山县大畈镇板桥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

倾心奉献,爱学生胜过自己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时刻以这句名言来鞭策自己。在苗苗小学任教期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二胎孕期的她依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最后导致孩子早产。2020年疫情期间,她带了两个班的英语课程,还兼任板桥小学政教主任,需要负责学校安全、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她为了不耽误工作,便带着幼小的女儿以校为家,长期居住到了学校宿舍。但工作太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在加班回宿舍后,看到她8岁的女儿已经洗好碗、晾好衣服,自己躺在床上睡着了。有一次,女儿还委屈的告诉她:“妈妈你把学生和工作都放在心上,唯独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在2022年5月的一次体检中,她被告知腹部长了一个巨大肿瘤,需要手术切除,听到“手术”二字,她却担忧了起来,她想到了即将期末考试的孩子们,她想到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稚嫩双眼,最后她还是选择坚守讲台,直到暑假才走进手术室,身体还没完全恢复,9月一开学她就迫不及待地重返学校,只为心中的那份责任。她告诉我们“我爱我的学校,爱我的岗位,更爱我的学生。10多年来,我做到了不因家事请一天假、不掉学生一节课,哪怕是生病了,也能风雨无阻,每日如一。”

守正创新,钻有效教学之法

在教学工作中,她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对课堂质量的把控和对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她把每堂课都当成示范课来上,亲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语言幽默,气氛活跃。她潜心教研勤探索,把自己在私立学校积累多年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进行了创新整合,用游戏、比赛、小组互动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2021年大畈镇下杨小学、鹿眠塘小学两所教学点学校撤并到板桥小学,学生数增加了一倍,教学点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刚开始到板桥小学的时候摸底测试只能考六七十分,甚至有的不及格。于是她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把教学点孩子们三年级的基础知识补起来,首先是26个大小写字母的读和写,然后是语音知识……通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在期末统考中,两个班的英语都取得了全镇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渗透思想教育,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郑老师的内心深处,她期望着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走出这延绵不尽的大山,追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只要是班里的学生,她都不放弃、不抛弃。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她在工作之余还不断的充电学习、进取钻研,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上,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善于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无限热爱,愿坚守农村学校

她对孩子们的学习是孜孜不倦的教导,对孩子们的生活是细致入微的关怀,把每一位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特别多,为了更好的走近孩子们,从而引领他们学习,所以她经常去走访,坚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缺少父爱、母爱,内心怯弱,所以她会小心对待、用爱去温暖;有的学生是家庭贫困,冬天连一件棉衣都没有,她会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学生穿,还经常将亲戚家的衣服收洗干净,走访时带给贫困的学生;面对调皮捣蛋故意引起别人关注的孩子,她就主动接触他们,给予长久的关心和关注。板桥小学属于库区乡村学校,学校条件艰苦,师资缺乏,工作任务繁杂,但郑老师的脸上总会盈满快乐而亲切的微笑。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平凡的教育战线上走过了十多个春秋,让我付出了许多,但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育者的艰辛与快乐,尽管远离故乡有很多不舍,尽管山区的条件十分艰苦,尽管因为这份工作很少能够照顾家人,但只要一走上讲台,只要和山里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总是快乐的。正因为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才让我义无反顾地坚守山村,我热爱教育事业,更爱那些可爱的学生!”

在最后,郑老师告诉我们:“三尺讲台永远是我心中一方最神圣的热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一如既往地在教坛上勤奋耕耘,愿意有颗不衰老的童心,与孩子们永远在一起,把知识化为乳汁,将爱心化作春雨,涓涓不息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棵棵幼苗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

(编辑:葛素文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