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湖北通山:林下生“精” 荒山添绿又增收

“你们看,这整片山林都是我的‘宝贝’。”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镇程许村返乡乡贤涂诗次走在土埂间自豪地告诉我们,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涂诗次今年60岁,乍一看,他和一个普通老农没啥区别,但认识的人才知道,他曾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返乡前,涂诗次和老伴在北京从事大理石生意,生意红火的时候手下有七八十人,年收入逾千万。

今年一月,涂诗次偶然接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中药材。随着对中药材的深入了解,他敏锐地意识到中药材发展前景广阔。在认准发展农业产业后,立马决定回乡“转型”发展,尽管不少朋友都上门劝阻,认为农业风险大、回报慢,但他毅然决然回乡转战农业。

“像这棵油茶树的树龄有一两百年,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财富,整片山茶油产量年均预计在6000斤左右,我们不想荒废,所以才选择回乡开发荒山种植黄精,既能盘活油茶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又能带动周边百姓增收致富。”涂诗次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油茶树向我们介绍道。

据了解,该油茶种植基地位于九宫山镇程许村横档山船坞,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山,山上种了400余亩油茶树,由于无人看护,以致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百亩油茶林也几近荒废。在选择回乡发展油茶和黄精产业后,夫妻二人流转农户闲置土地400亩,成立通山县石崖尖油茶种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种植油茶林、套种黄精中药材为主导,大力盘活土地资源。经过一年多努力,如今这里已经俨然变成百亩油茶和黄精种植园。

涂诗次对这些黄精苗非常珍视,他和妻子在种植基地旁搭建起板房,寸步不离悉心照料。“发展黄精产业投入很大,像林地开荒我们请了周边村民人工除草,挖机铺路从山下一直到山上全程整整2公里,再加上购买黄精苗,前期投入已经超过120万,而收获最快也要在四五年以后,所以担心肯定有,但我从来不缺信心。”面对发展前景涂诗次自信满满地说道。

依托百亩油茶林,积极探索“地上油茶、地下黄精”套种模式,采取以“短”养“长”、以“长”育“短”方式,充分用好土地资源,是涂诗次将闲置土地变废为宝的秘诀。目前,该基地油茶种植400余亩,套种连片黄精300余亩,带动附近200余名群众增收,根据当前黄精的效益分析,按标准培育种植黄精,五年后平均亩产将超上万斤,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通讯员 吴游振

(一审:阮百川  二审:程思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