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阮金华)12月13日,笔者再次来到国有通山县大幕山林场,慕名对在全国示范推广的《通山县大幕山林场人工檫木大径材异龄复层林培育森林经营模式》一探究竟。
就在今年11月27日~29日江西赣州召开的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该场探索总结的《通山县大幕山林场人工檫木大径材异龄复层林培育森林经营模式》作为全省7种成熟的森林经营模式之一,向全国示范推广。
该场自2017年开始,选择在立地条件中等及以上的中近熟林阶段的檫木人工防护林,探索实施以培育乡土树种大径材阔叶混交林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模式。
目标林分是檫木-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经营前林分为檫木人工林,林下少量杉木萌生林及南酸枣等乡土树种。培育目的树种包括檫木、杉木、南酸枣等,先期上层檫木目标树株数密度150株~225株/hm²,树龄40年以上,胸径为40cm以上,目标蓄积量150m³~225 m³/hm²。阔叶树(南酸枣等)进入主林层后,目标树株数120株~180株/hm²,平均树龄60年以上,胸径40cm以上,目标蓄积量250m³~300m³/hm²。通过目标树经营实现森林的自然演替,逐渐使林分形成稳定、近自然化可持续经营的异龄复层混交林。
该场采取的主要经营措施,首先是选择檫木目标树经营,围绕目标树按照砍密留疏、砍劣留优的原则伐除病害木及干扰木,经过三至四次抚育间伐后,保留少量生长良好的杉木,部分下层阔叶林木进阶到上层予以保留,可作为潜在目标树进行培育,下层以南酸枣、枫香、檫木等阔叶树种为主,基本形成以檫木大径材为主的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
其次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下幼树灌木进行合理割抚清理,对林下幼树灌木稀疏、天然更新能力不良的地块,选择南酸枣、枫香等乡土树种进行人工补植,采取穴状抚育的方法去除影响幼树生长的藤蔓、刺丛、灌木,并注意保护天然更新幼苗。以后结合抚育间伐及时调整密度,促进下层林木生长与林下天然更新。
第三是构建阔叶混交复层异龄林。依据补植幼树和天然更新幼苗生长情况,进行多次抚育,加快补植树木的生长并促进混交。每次施工重点是逐步去除主林层中非目标树的檫木,给下层幼树提供生长空间。进行多次抚育后,补植树种进入中龄林,并在林下出现天然更新的幼树(苗),伐后乔木林密度达到80-100株/亩以上,形成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
第四是潜在目标树培育。当补植树木开始进入主林层后,阔叶树木进入快速生长阶段。为培育潜在目标树,对主林层树种结构和树木数量进行调整,伐除的树木以非目标树檫木为主,并注重阔叶幼树幼苗的保护,形成阔叶混交林。
第五是收获性择伐和第二轮目标树选择。对达到目标胸径的檫木目标树进行择伐,对进入主林层后的适合目标树标注的阔叶树进行第二轮目标树选择,按照目标树经营施工方法伐除干扰木、劣质木,注重对下层幼树幼苗生长促进和保护,促进潜在目标树的生长,为可持续经营打好基础。
第六是恒续林构建。第一次收获性择伐的同时,开始进行新一代目标树选择与标记、干扰木选择与采伐。经过4代~5代目标树经营,形成以恒续林为培育目标的复层、异龄、混交林。
笔者在场长陈舒林陪同下前往位于国有通山县大幕山林场大屋张片区的1林班00102、00064号小班示范片实地查看,让人眼前一亮。这片面积300余亩的人工檫木林,由国有林场组织经营,现有蓄积量12.7 m3/亩(190.7 m3/公顷),每亩平均株数87株,平均胸径19.7厘米,平均树高17.0米,林分郁闭度0.70,部分地块补植了南酸枣等阔叶幼苗,并建立了固定监测样地每年进行样地调查,监测培育成效。
大幕山林场自2017年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开展目标树经营以来,共完成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大径材培育基地4400亩,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大径材培育项目1000亩,以目标树经营培育森林得到国际林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与好评、同时也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与专家的认可与肯定,在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今年又被列入湖北省15个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国有林场之一,并且2023年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5000亩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
该场正以“林长制”为抓手,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探索“国有林场+”的发展模式,坚定走近自然森林可持续经营路径,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森林康养林场”,也是远近闻名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
(编辑:阮百川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