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王能朗 朱丽莹 邓洁)2023年12月3日,在石瑛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通山、阳新两地的上千名干群和师生不畏寒天冷冻,从四面八方前往燕厦乡新庄坪村石瑛广场铜像前,祭奠和缅怀这位从通山县燕厦乡诞生的民国第一清官,曾任南京市政府“布衣市长”石瑛先生。
少年学生来了,他们佩戴着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传统,爱祖国、爱人民……”这首少先队队歌,在石瑛铜像前默哀,学生们举起右手宣誓:“继承先辈遗志,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阳新县的群众代表来了,他们走到石瑛先生铜像前三鞠躬。他们说:“要学习石瑛先生的高尚情操,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搞好乡邻关系,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当地村民们来了,他们纷纷向石瑛先生敬献花篮,并表示要学习石瑛追随孙中山先生,推进民主革命,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为建好美好家园作出新贡献……
《石瑛传》作者,江西省原作协副主席宋海青来到纪念活动现场吟诗一首以示怀念:“生而壮硕贮栋梁,武昌一试登金榜;最怜故乡富河水,万里送舟下西洋;海校盗图成大义,弱图学子胆豪业。”
在纪念活动现场,石瑛先生的嫡孙、湖北省政府参事石聿新代表石瑛先生的后裔们向家乡送上一份厚礼,将他们筹资的十万元作为共同缔造资金捐给村里发展产业,美化家园。
石瑛先生生于1878年9月30日,144年前,燕厦山水孕育了这位旷世先贤,他在通山县燕厦乡新庄村出生、启蒙、成长;119年前,他中举不仕,毅然选择新学,谋求救国,从此踏上漫漫的征途,两度留欧,先后出任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武大校长、南京市政府市长,被老百姓称为是“布衣市长”“湖北圣人”“现代包拯”;80年前,他力呼三声“救国”声后辞别人间。
为了继承和发扬石瑛先生救国爱国的优良传统,弘扬他“救国必须读书,读书始能救国”的精神,石瑛先生的后裔们,每年定期一次前往家乡燕厦乡新庄坪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特别是近十年期间,为把通山县革命先辈文史资料收编好,他们筹资100万元,修整通山县博物馆和石瑛展厅,捐资100万元成立通山县石瑛济困助学会,支助上百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石瑛先生的家乡新庄坪村,是一个集山、库、苏于一体的库区移民后扶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786户3048个人口,他们生活在富水库区沿湖岸边的山垅四岔。为了维持生计,该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挣钱,留下的是老年人和幼小的孩童。2019年清明节,石瑛先生的嫡孙石聿新参事回家扫墓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新庄村支书协商,争取燕厦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倡议以石瑛的名字在家乡创办“通山县石瑛幼儿园,继承祖父石瑛先生一生重视教育的爱国情操”,一是向孩童们传播老一辈传统和事迹,激发孩子们奋发向上;二是让留守儿童有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在石聿新的倡议支持下,村里积极向上争取库区移民后扶资金,建起了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通山县石瑛幼儿园”,园内建有舞台、教室、卧室、厨房,配有空调、电视、电脑等。为村里的孩童们安了“家”,“通山县石英幼儿园”建起来后,石聿新每年从“石瑛济困助学会”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村里做好“通山县石瑛幼儿园”条件改善,幼师教学水平提高,让村里的孩童们在幼儿园欢心,幼师工作舒心安心。如今人们走进新庄坪村,看到的是51名孩童们在“石瑛幼儿园”操场上唱歌跳舞,听到的是教室里传来孩童们齐声朗诵诗歌声……
(编辑:阮百川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