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警成长记 | 王勋:文武双全的警营“后浪”

从警7个月

他初出入警营便显露锋芒

用行动诠释着新警的担当

用汗水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从警篇章

他就是王勋

今年28岁

现为通山县公安局

西城派出所见习民警

一位文武双全的警营“后浪”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从警感悟......

初出茅庐,练就过硬本领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王勋)怀揣着对“藏蓝梦”的向往,我通过2023年省考招录,有幸从人民教师转变为人民警察。于我而言,昨日之我,立于三尺讲台诲人不倦,只为学生成长成才;今日之我,身着藏蓝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奋斗青春、破茧成蝶。

“新秀年”的我先后经历了三个月的体能和理论岗前培训。从站军姿、齐步走到齐步跑、持挂枪;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动作一气呵成;从空手训练到全副武装训练;从1公里到3公里再增加到5公里,在特巡警大队教官的耐心指导下,一次次纠正动作,一次次统一步伐,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更强化了执法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在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从法律法规到警察职业素养,从基本公安业务到日常执法办案……41节“订单式”理论课程和20余次警营夜话研讨交流会,帮助我学习储备公安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掌握履行公安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从警技能,扣好从警的“第一粒扣子”,为今后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以练促战,练就文武双全

不断的学习,渴望着练就“七十二变”;不断的参赛,渴望锤炼成钢。岗前培训后,我参加了“强国复兴有我 奋斗创造未来”百姓宣讲暨第六届“咸宁故事”大赛,同时备赛特巡警实战大比武,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

在四个月的“咸宁故事”大赛赛程期间,我一次次与民警楷模们交流,一次次了解他们的坚守意义。在一轮轮的选拔中精炼故事,用朴实的语言、响亮的声音,讲述着人民警察背后的坚守,或许群众不记得我们每一位警察的名字,但他们一定记得24小时永不断线的110电话。无论是在国门、乡村、城市、平原、大漠、雪岭、深林、河谷,我们人民警察都是坚守在那里。

在特巡警实战大比武备赛期间,我无惧身上的伤痛,顶着扭伤冲刺着五公里;无惧3米的高板,克服着恐惧奋力一跃;无惧狂风暴雨,迎着雨滴毅然逆行而上。心中不断提醒着自己“努力,再努力一点!”唯有如此,不辜负每一次训练,在实战中才能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我能伸出有力的手握住他们;才能在与黑恶势力斗争中,用我有力的拳头粉碎他们的罪恶。

当我先后捧起全市公安特巡警实战大比武甲组应用射击科目第一名、团队小组第二名与“强国复兴有我 奋斗创造未来”第六届咸宁故事大赛全市总决赛二等奖的奖状时,我倍感荣光。这是属于我熠熠生辉的藏蓝记忆!在一次次的坚韧中,我已褪去青涩与稚嫩,铺就无悔从警路,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

脚踏实地,练就实干作风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如今在西城派出所工作见习的日子,正是我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民众求助、邻里纠纷、违法行为等警情,每一起警情处置都对着我们新警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警之后我遇到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出警、巡逻、抓捕......那些“第一次”深深印在记忆中,陪伴在我一路向前的道路上,我仍记得第一次抓捕时的场景、记得第一次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的那种紧张感、记得第一次出警时的激动、也记得第一次被人民群众叫“王警官”时的自豪与喜悦!

在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后,我逐渐成长为青年骨干,我明白了“人民”的意义,理解了“服务”的真谛。基层工作忙碌而辛苦,但在与同事们的协力互助中、在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后、在老百姓的声声感谢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从事这份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荣誉加身之后,一切又回归平静,我在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这是我从警初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这身藏蓝最深情而朴素的“告白”。

作为新警,在人生中的第一个警察节来临之际,我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汲取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作风、政治素质,不负组织的培养,不负群众的信任,不负闪耀的警徽,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编辑:阮百川  二审:徐唐生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