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多因素致今年秋冬季重污染频发

今年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几次重污染过程。在1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秋冬季的重污染天气成因和今年空气质量波动相关情况。

多因素致今年秋冬季重污染频发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时仍然容易发生重污染,只有狠抓减排才可能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目标。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秋冬季的重污染天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区域污染排放强度长期处于高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行业大量分布。在约5.6%的国土面积上,生产了全国33%的钢铁、19%的焦炭、24%的电解铝。10月下旬以来,各地生产负荷开始逐渐加大,污染物排放处于高位。

其次,在近期厄尔尼诺状态下,华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湿度偏大,京津冀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静稳及小风天数同比偏多,PM2.5浓度容易快速累积与转化。

此外,重污染天气预警措施执行打折扣,工业企业停限产措施落实不到位,重污染期间共发现未落实重污染管控措施企业179家。

今年空气质量波动

受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影响

针对今年的空气质量波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主要受污染排放和气象条件两方面影响。

从污染排放看,各地经济生产生活水平快速恢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加。

从气象条件看,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共出现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同期最多,较近十年同期平均偏多近50%;特别是3月19日至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20个省(区、市),北方多地PM10达严重污染。截至11月,仅沙尘天气就使得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1微克/立方米和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同时,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又遭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异常高温,华北地区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致使当月臭氧超标天数异常偏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