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吴杏花:粉笔描绘人生 师爱浇灌田园

云上通山报道:吴杏花,一九九六年自阳新师范普师专业,毕业后杨芳林乡郭城学校她揣着青春的梦想,怀着对教育的挚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二十七年来,她顾全大局,矢志不渝,秉承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思想,把青春和热情放在了充满希望的教育这片热土上。

她是一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最普通的教师。教书育人就是她生命的根,学生的心田就是她耕耘的土壤,三尺讲台、两袖清风,无怨无悔!她热爱教育这一行。

二十七年来,她一直坚守在班主任工作这个岗位,执着地追求者,默默地奉献着,她以顽强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守护着这方纯洁而又贫瘠的圣地。在这平凡的讲台上,她把感情化作温暖,把知识化作乳汁,把心血化作春雨,培育着一粒粒种子,滋润着一棵棵幼苗。以踏实肯干、一腔热忱的作风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着“好老师”,“好妈妈”的形象。

志坚如铁,安心从教

人们说女人难,做个事业有成的女人更难。她和所有的平凡的女性一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务不敢浪费一分钟,良师、贤妻、慈母三个角色,她都没有放弃。2002年以前,她的家庭是幸福的,当时收入虽然不高,但家里老人能帮忙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照顾好孩子。丈夫在外从事服务行业,平时很忙,回家次数很少。虽说日子过得苦,但一家人齐心协力,这样她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觉得很快乐。天有不测之风云,2002年丈夫突发心梗,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开了她们。一向坚强的她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当时孩子才3岁,她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孝敬公婆、照顾好孩子。以前家里的事从不用操心,现在老的、小的都需要她来照顾,她整个人都蒙了。有人担心地说:“你还能教学吗?”了解她的人心里明白:她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所热爱的事业。确实,她爱家庭,但更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只休息了一周,安排好家里的事情,继续负重前行,每天早晨为了7点半前到校,无论春夏秋冬都得早早起床搭车匆匆赶往学校,上好每天的每节课。晚上,总和学生、同事一起回家,从未早退过。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钻教材、备课、设计课堂环节、辅导、批改作业……当时就像一只上足发条的表,不停地转动,硬是把那段艰苦的日子挺了过来,她成了同事眼中的“女汉子”。

她是一个勇于挑战的女性,喜欢自我施加压力。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严要求、高标准。一个人真的太辛苦了,人总得向前看,同事们都劝她再成个家,她思前想后,于2006年步入下一段感情,也从农村学校调入通羊镇郑家坪小学。由于丈夫平时工作特别忙,没时间接送,她只得每天早上步行6、7里路去学校上课。既要做家务,又要教好学生,只好起早贪黑。由于过度劳累,有一天在上课时,突然感到头晕,身体支持不住,一下子晕倒在讲台上,失去了知觉,经同事送医院诊治,流产了,是有多粗心,怀孕了自己都不知道,由于失血过多,三天没能下床。可她还是惦记着学生,没过几天,身体稍稍有些好转,硬要丈夫送她去上班,体贴的丈夫拗不过她,只好早晚接送,中午还要送药、送饭,有时也会不耐烦地说:"身体已经这样子了,请几天假总可以的吧!你图个啥?”她只是对丈夫微微一笑,照样每日忙碌着坚守在岗位上。亲戚、朋友、邻居多次劝她:"人生苦短,别受这份罪,你这是拿命在开玩笑啊!她说:"我并不需要什么名利,但我要让自己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是的,人生可以平庸,也可以发光。怎样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她是这样想的:"教师是平凡的,平凡的事业需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站在学生面前,看着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不忍心耽误分分秒秒,她就这样扶着椅子艰难地站着讲课,汗水顺着脸颊往流。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老师,您就休息几天吧!我们会好好自学的。"听着孩子们深情的话语,一向坚强的她一下子心软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丈夫的支持,亲戚、朋友的关心,学生的安慰,成了她一心从教的力量,带病坚持工作了多少日出与日落。由于没有充分的休养,身体恢复不佳,落下很多病根。腰疼,头晕常年伴随着她,但她无怨无悔。

爱生如亲子,润物细无声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要当好班主任这个角色,先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她始终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她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学生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牵动着她的心,哪个学生生病了,她马上去给买药、端水;哪个学生有什么困难,她总是马上去解决。她从心底里去关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奔波在家访的路上,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她成了家长心中“最美老师”。她深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在“情”和“理”字。2011年她刚刚调到通羊四小任毕业班班主任,她经常找学生进行座谈,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李军是班里一名后进学生,经常迟到逃课,上课睡觉,还喜欢打架、骂人。面对这样的"调皮蛋"她一没嫌弃、二没挖苦、讽刺而是利用他热爱劳动的突出优点进行诱导,教育他树立自信心,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我。课堂上让他回答最简单的问题,下课对他嘘寒问暖。开始,这个学生不加理睬,她并没有灰心,这样的学生靠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必须与其沟通心理。从他身上找闪光点,于是她在班会上经常表扬他,并且跟家长及时沟通,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爱心付出,得到的是真情的回报,一次他在作文中写到:“老师,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您爱我、关心我胜过我的妈妈”。世上有什么东西能抵得上来自孩子内心的亲情呢?人和人之间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能达到情与情的交融。她爱每一个学生爱得极有分寸,始终有股严格劲儿。她常对学生说:"不求你们人人成才,但愿你们个个成人。"每接一个新班,第一次班会总要求学生做诚实、正直、正派的人,做有远大理想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可这些要求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牢记于心呢?信念的只有一条:以身作则。她坚持每天和同学生们一起值日,学校大扫除,脏累活她抢着干,她的率先垂范深深地教育着每个学生,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个怕脏、怕累,叫苦的,正是有她的言传身教,才有了孩子们今天的良好表现,所带班级常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她也年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老师。

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从教二十七年来,她深深地懂得:"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为此,课余时间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认真撰写论文并多次获国级、县级表彰。乐于接受任务,多次参与校、镇、县级优质课竞赛都获得可佳成绩,多次获“常规先进个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其实教师的喜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的哀,莫过于误人子弟。她不想贪图一时的安逸而误人子弟。在教学中她一丝不苟,常对同事说:"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每节课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一节课都有常学常新之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二十多年来无论教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每节课都有备而来,经常写课后札记,及时总结经验。虽然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她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耕耘,向大家展示了一位普通教师的风采。不管担任哪个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曾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面对成绩和荣誉,她并没有满足,感受到的只有鼓励和鞭策、期待和召唤。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将构建着她无怨无悔的选择。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我们都渴望岁月静好,但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中,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坚守和奉献诠释职业荣光!

(编辑:葛素文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