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林智慧)踔厉奋发勤耕耘,硕果飘香沁心脾。近日,从“湖北好课堂”初中语文赛场传来喜讯:通山县镇南中学青年教师华徐鹏荣获单课组一等奖第一名。这成绩,刷新了通山中语在省赛舞台上的记录,如同春雷般振奋人心。市教科院王武主任也祝贺说:“此成绩的获得,铸就了咸宁中语的新荣耀、新高度!”
一朵花的盛开离不开阳光和雨露,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这不仅是华老师潜心钻研、不断精进的成果,是通山中语团队群策群力、共同智慧的结晶,更是通山中语团队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展示。
一路走来,华老师说他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但最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通山中语教研团队的领航人,也是他的“伯乐”——通山县中学语文教研员刘贵玲老师。
“没有刘老师的引领,就没有今天的华徐鹏!”这是通山中语人共同的心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省赛背后的故事。看看教研员刘贵玲老师是如何带领通山中语教研团队积极进行新课堂探索,让课改结硕果的!
精准“识马”,选出“热爱教育”的骏马
“华老师乍眼看去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但只要走上讲台就判若两人,面对学生,他脸上有笑,眼中有光,行中有慧,幽默风趣的课堂充满灵性与温度。”这是刘老师对华徐鹏的初印象。
还记得第一次到镇南中学教学视导,听华老师执教《咏雪》一文。译读环节中,翻译“俄而雪骤”的“骤”字时,华老师引导学生从字形入手:左边是“马”,寓意“快马加鞭”;右边是“聚”,雪聚集后面积变大,说明雪下得又快又大。一个简单的词语解读,体现出了华老师较好的文化底蕴,给刘老师留下了美好印象,她开始关注起这位平凡又颇具才气的青年教师。
再次见面是在2022年通山县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上,由于种种原因,华老师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但他灵活的课堂机智、较好的文学功底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深得刘老师的赏识。
比赛失利之后,刘老师了解到失利没有浇灭华徐鹏对教育的热情,取而代之的是愈挫愈勇。于是,刘老师鼓励他坚持每天读书,丰富自己的学识;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观摩名家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为了打开他的眼界和格局,只要有机会,刘老师便带着华徐鹏等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今年3月份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十六届武汉名师优课观摩活动”和8月份在大连举办的“第13届‘人教杯’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为华徐鹏打开了新的视窗:名师优课点燃了他的教学激情,他开始疯狂地揣摩名师课堂;新课标的学习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他不再是一只低头拉磨的“驴”,开始懂得了抬头看看“天”。
华徐鹏的努力,刘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接到市教科院通知要举行“湖北好课堂”选拔赛时,刘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徐鹏,他就是刘老师心仪的“骏马”,她相信只要对他严加训练,假以时日,定能驰骋沙场,纵横千里!
精心“驯马”,育成“本领高强”的骏马
如何把马驯养成“骏马”,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艰辛过程,但也是刘贵玲老师一直乐此不疲在做的事。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的她,始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她深刻认识到,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教育要先行,务必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引领作用,凝聚骨干教师的力量,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骏马”的驯养很不易,一节优质课的形成也是要经过千锤百炼。
首先,选定课型与课文是第一要务,刘老师结合华老师个人特质,与其商定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卖油翁》。确定课题后,刘老师常对他说:“上课欲出彩,备课须给力。”
刘老师要求华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深入了解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课例,并延读《欧阳修传》和《归田录》,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刘老师对华徐鹏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她强调,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落实新课标精神,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学,通过丰富的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刘老师还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召集通山县中语孔首珍、袁晓明、谭菲、王莉、林智慧、俞娟、袁美红、华清曲、陈鸿燕等一批骨干教师,开展多轮磨课研讨。有时过了饭点也浑然不知,刘老师于是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大家纷纷被她的这种精神所感染,也在她的引导下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考:从课标定位、教材解析、目标设定、活动组织、导语设计等方面不断进行课堂重构与反思,不断优化提升,最后形成“纵观单元识人物”、“微观一篇品人物”、“近观一部读人物”的三条教学主线,穿插着“熟读”和“精思”的学法指导,紧扣教材和新课标,让学生反反复复在文本中“行走”,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研室刘老师的引领和带动下,通山中语教研团队共同努力,见证了华老师的课堂从一个素胚到慢慢勾勒青花笔锋,成为一件精致艺术品的过程。在今年5月份咸宁市“湖北好课堂”现场课选拔赛中,华老师不负众望,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参加省赛的资格。
欣喜之余,接踵而来的是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一节经过无数次重构与打磨的课怎么上出新意,如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更多收获,大家一度陷入瓶颈。
在又一次的磨课中,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刘老师突然灵光一闪,她提出可以在“精思篇”上下功夫,她指出我们除了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还可以与编者及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反复思辨中获得启示,落实课程育人目标。这一想法犹如迷茫中的指向灯,让人们从“山重水复”中走向了“柳暗花明”。
接下来又是新的一轮轮磨课,每一次刘老师都亲自组织,全程参与。
多少个日夜的陪伴,从白天研讨到深夜交流;多少遍教案的修改,从线下到线上;多少叮咛和嘱咐,从课堂到生活;多少奔波与操劳,从咸宁到荆州。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只要想到陈辉主任的鼓励和支持,全体中语人的拼搏努力,看到华老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收获和惊喜,她就有了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通山中语人在她的引领下,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体,在一次次的教学研讨中,都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和进步!
精彩“赛马”,赢得“掌声雷鸣”的骏马
因团队而勇敢,因团队而自信!比赛当天,客场赛成了主场。课间“幕阜洞天,云养通山”宣传片配以《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在荆州沙北中学的礼堂响起,在场通山中语人和华老师共呼吸,同命运。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华老师以其强大的气场,幽默风趣的语言,灵动的课堂点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整堂课高潮跌出,学生精彩不断,赢得了全场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
在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成了一种幸福。这幸福,决不仅仅是因为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这幸福,来自一路走来收获的温暖;这幸福,更是因为她们辛苦课改的成果,得到了一次成功展示!她们因课改而美丽,因课改更同心,因课改更奋发!
一花引得百花开,奋楫扬帆向未来。刘贵玲老师是通山县教研员的一个缩影!他们甘做桥梁,为教师搭起从理论到实践的通途;他们甘为人梯,助力青年教师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相信在像刘老师这样的“伯乐”的带领下,通山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千里马”,他们将以课堂为主阵地,深耕细作,研思共进,书写通山中语课改新篇章!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