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鸵鸟是“世界第一大鸟”,可作为“世界第二大鸟”的鸸鹋,知道它的人却并不多。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厦铺镇双河村的一个山坳间,就有一个名为太阳谷鸸鹋养殖园的鸸鹋养殖基地,正是这一特色养殖,徐生作走上了致富路。
徐生作是厦铺镇太阳谷鸸鹋养殖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在厦铺镇太阳谷鸸鹋养殖基地,阵阵低沉的鸣叫透过基地的大门传出,此起彼伏。基地内,徐生作正在给90多只鸸鹋喂食,这些七年的种鸟即将进入产蛋期。
“这个是鸸鹋,也叫澳洲鸵鸟,生长周期差不多在第18个月就可以开始产蛋,它产蛋是有季节性的,产蛋期就是十月底到来年的四月底,每只每年大概可以产30枚左右。”徐生作介绍说:“别看鸸鹋吃的只是草,它浑身都是宝,肉质鲜嫩美味,蛋液营养丰富,皮是优质皮革,羽毛可作为装饰物,蛋壳可制成工艺品。特别是由其脂肪层提炼出的鸸鹋油,是入药和化妆品的上等原料,有‘液体黄金’之称。”
2015年底,通过一档农业节目,徐生作接触到了鸸鹋养殖,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经过一个月的考察,2016年初,徐生作果断投入60多万元,建起养殖基地,并从外地购进了160只种苗。
万事开头难。起步之初,基地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外加刚刚接触此类外禽养殖,一年下来,160只鸸鹋不仅长得不好,还死亡了近30%。那段时间可把徐生作急坏了,天天上网学、查资料,还经常打电话到卖种苗的公司进行咨询。通过不懈的努力,结合自己慢慢地学习和实践,徐生作琢磨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特色系统化养殖方式,现在基地的种鸟每年都在稳定增长,利润也在逐年上升。
“我们现在种鸟有90多只,每年产苗在六七百只。每年差不多就利润在20万吧。”说到养殖鸸鹋的市场前景,徐生作信心满满,他计划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打算与周边农户抱团发展,由他提供种苗和技术,养成后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在加速壮大鸸鹋的养殖规模的同时,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致富。
鸸鹋养殖为通山县种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子,通过探索规模养殖、幼鸟孵化、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新模式,可以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品牌,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探索实践、注入新鲜动力,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让乡村活力更充沛。
全媒体记者:明洁 见习记者:王姚 程金兰
一审:葛素文 二审:唐成 三审:阮班新
(责任编辑: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