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10月22日、23日,央视、湖北卫视相继以《灿烂的楚文化 | 老木“刺绣” 刀凿繁华》为题,关注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
全文如下
通山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刀一凿间,记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去咸宁通山,感受木板上的文化传承。
记者尹晨:“我现在是在通山江源村的一栋建于晚清的古民居内,300年前,这家屋子的主人在木头上‘雕梁画栋’,从横梁、屏风到窗,这些随处可见的雕刻里,记录了这座小村庄的文化和生活理想。”
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村民王定钊:“这个横梁的雕刻是取自汉剧里面的选段《郭子仪拜寿》,你看文官他的左手拿着笏板,右手举着酒杯,武将他(腰缠)狻猊兽头,选这个题材也寓示着当时建这个房子的主人,希望他的子孙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通山,通通都是山,山山都是木,林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超65%,这里的人,世世代代与木结缘。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木雕便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中。因精细到极致的做工,通山木雕,享有“木板上的刺绣”的美誉。
通山木雕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希:“(这个)横梁它采取了好几种雕刻技法,深浮雕、镂空雕、浅浮雕,刀像我们平常经常用的就差不多有100多支,这个袖子要用个七八把刀,找到最准确的这把刀,雕得很薄很薄的那种,感觉风一吹它就会动。”
潜心刻木30年来,成希走遍了全国十一座城市,从东阳的散点透视,到徽州的圆雕,学习各地雕刻的精髓,还从古书、戏曲作品中寻找灵感。
通山木雕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希:“通山汉剧里面的张飞的形象,三顾茅庐里面他是拿了个鞭子,像别的地方他可能就是拿着刀,这个细节里面体现出来的,我要还原他最真实的这个特点。”
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学习通山木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守护祖祖辈辈传承木雕文化,通山人还创作了“百人舞龙凳”,推广通山木文化。
通山木雕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希 :“有一句古话‘木者 春生之源’,我们把这些几十年上百年的木头,用雕刻让它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认识它。”
传承,不仅要守护,更要创新。通山的地标牛头塔、九宫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以电脑绘制、3D建模、3D打印的方式全新呈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古老的木雕文化正以新的方式焕发活力。
通山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吴远正:“我们把它(木雕)引入到生活,制造更多的生活元素,梳子、充电器、小夜灯等等,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开办了三届(木雕兴趣班),培养了370位木雕爱好者,最好的传承是这样一个群体的壮大。”
来源:湖北卫视(记者 尹晨 阴志维 李先华 通山台 乐有钦 王谦 徐剑)
(编辑:葛素文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