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答好新时代新考卷——让“生态优先”生根开花


时代孕育真理,真理领航时代。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七集大型思想理论季播节目《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于10月20日晚在湖北卫视播出第五期《综合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湖北扼守长江中游,坐拥长江干线最长径流里程,素来有着“长江之腰”的称号。面对保护长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湖北拿出了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以坚定不移的行动,为这张新时代的考卷给出了优秀的答案。

一江碧水凭鱼跃

守护“水中大熊猫”的微笑

本期节目聚焦“长江大保护”话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教授将带领我们走近“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聆听湖北省宜昌市江豚摄影师杨河由一个摄影爱好者转变为江豚守望者的故事。

在拍摄江豚的六年时间里,杨河亲眼见证了“长江大保护”推进以来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江豚数量的增加。在他的镜头下,既有两只小江豚身上迥异的胎记,又有活动在不同区域的两个江豚家族群并驾齐驱的身影。更让他惊喜的是,他拍到了一张刚出生8天的小江豚蜕皮的照片,这意味着新生命的降临,也意味着江豚族群发展的希望。张维为教授从哲学意义上分析道,“十年禁渔”政策牺牲的是十年的短期利益,为的是换一个更长远的将来。江豚在宜昌江段的重新活跃,显示出长江生态链完整性的逐渐修复,更是“长江大保护”卓越成效的体现。

两岸繁茂树新风

见证企业的“两山”转化之道

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长江大保护”的顺利推进,既离不开“洗脚上岸”的渔民的个人奉献,也离不开企业为了推进绿色生产、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改变。

宜昌,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坐落在长江沿岸的兴发集团是一家化工企业,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再三叮嘱“要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为了坚决贯彻总书记的嘱托,兴发集团封堵了所有长江排污口,对950米江岸线全部进行了绿化,并建立了“424公园”。对此,岳奎教授从企业转型升级的角度进行阐释,湖北政府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也由此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路。随后,丹江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勇向我们介绍了该市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实践成效,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又推动实现了绿色发展。张维为教授则揭示了西方国家反对“生态移民”实际上是回避矛盾,将污染企业转移至第三世界国家,并且指出了西方模式的制度劣势,阐明了中国“两山”理论不仅成功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更是为西方国家做出了榜样。

担起责任行正道

坚定不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云上学习团的成员们向现场的嘉宾提出了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的问题,张维为教授以“有小节,无智慧,无大道”为引,指出日本做出这一错误决定将失去全世界在道义上的支持。随后,另一位云上学习团的成员询问应如何面对行星资源被划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这一前所未有的情况,岳奎教授分析了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获取利润、实现资本增殖为最终目标,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而中国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宇宙承担的是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张维为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外层空间条约》这一国际条约的几大基本原则,国际社会虽然达成了外层空间利用的初步共识,但最根本还是要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道路。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期节目通过介绍湖北综合治理的实践,反映了湖北坚决落实“长江大保护”、走生态工业文明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成效,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得以复归和重建。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体现为可知可感的环境提升,也离不开背后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根开花,中国式现代化迈过了无数个坎,也必将书写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奇。

来源:湖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