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123”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云上通山报道:近年来,通山县聚焦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教育培训、联系管理三个方面,探索构建“123”工作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流动党员的归属感,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

 建成一个信息平台,破解“去向难掌握”问题

健全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党员互找等方式,对外出务工、经商和异地居住等党员定期开展排查清理,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数据库,详细登记流动党员流出时间、就业居住地和履行党员义务等基本情况,切实对1209名流动党员“精准画像”,真正做到底数清、数据实、情况明。

抓实两大教育工程,破解“教育难开展”问题

实施“归雁提升”工程。结合党员集中轮训“清零”行动,抢抓春节、端午、中秋等流动党员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集中轮训、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50余次,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持续为流动党员“充电蓄能”。

实施“云端续航”工程。坚持“党建+互联网”,依托学习强国、“山通水富”微信公众号和党员微信群等平台,着力打造“指尖课堂”,及时推送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乡村振兴、基础党务知识等内容,帮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开展线上学习。2023年以来,已发布支部主题党日学习资料9期,推送各类党建信息53期274条。

建立三项管理机制,破解“管理难落实”问题

建立党员双向交流机制。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岗,建立“1+N”联系服务机制,即在固定开展流动党员“微信送学”的基础上,围绕流动党员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党员开展帮办代办、走访慰问、意见征求等活动,切实为流动党员筑牢思想之基、解决后顾之忧。建立流动党员定期汇报制度,落实“三个必报”要求,即联系方式变动必报、流动去向变动必报、从事行业变动必报,真正做到党员“流动不流失”。

抓实异地商会托管机制。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党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依托上海、广东、北京、温州、福建等商会,建立异地商会党组织,广泛吸纳流动党员,着力打造流动党员“红色港湾”。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志愿服务和沟通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唤醒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党性意识。目前,该县共设立异地商会党组织27个,覆盖党员359名。

构建人才“回流”机制。深入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引才、强化培训育才、用活政策留才等方式,吸引党员返乡创业,建成一批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打造出了隐水枇杷、闯王砂梨、慈口蜜桔、杨芳酱品等一系列本土农特产品品牌。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培养皿”作用,将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致富经验足的在外流动青年党员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培养管理,加强联系服务,引导参与村级事务,更多优秀流动党员加入农村干部队伍中,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来源:党员生活网

(编辑:葛素文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