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乐昌兴 王贤波 徐涵
根据咸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定向委托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自2018年开始实施村医计划以来,通山县已累计委托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150人,已毕业85人充实到村卫生室,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卫生网底,助力乡村振兴。
在黄沙铺镇西庄村的半山腰上,一栋三室一厅的房子就是西庄村的卫生室。每天早上8点,大学生村医张小毛准时把村卫生室的门打开,等候村民就医。去年4月,卫生室的老村医退休后,张小毛正式到岗。
村民孟凡学是一位双腿截肢的老人,最近老是牙疼手麻。在仔细询问后,张小毛为老人扎起了针灸。
张小毛对老人说:“今天我给你扎下针灸,它对牙疼、头疼、感冒治疗效果都非常显著。”
送走了几个到卫生室看病的村民,张小毛背着药箱和检查仪器出发去农户家里。
张小毛介绍,今天下去是进行新一次的随访,每天一般要随访20-30户,一开始对每户人家不认识的时候工作起来相对辛苦,但是现在都比较熟了以后,就比较轻松了。
张小毛从小立志当医生。他出生于西庄村隔壁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被招录委托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2021年7月毕业后,张小毛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到岗后的张小毛第一件事就是随访村民,记下他们的健康状况,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留下电话号码,方便村民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联系他。
黄沙铺镇西庄村村民孟凡雄说,现在一般疾病都不用上镇里、县城,在村门口就可以解决,有时候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一个电话过去他也上门服务。
西庄村的大部分村湾都在半山之上,山高路陡,住户分散,遍访一次需要两三天时间。为方便上门随访监测、收集档案资料,张小毛贷款买了一台车,上午在卫生室坐诊,下午就进村走访。
张小毛告诉笔者:“在乡村的都是高龄的留守老人,他们身体的基础疾病特别多,同时他们也非常的孤独与寂寞。平常一方面是给他们治一些普通的疾病,另一方面,我对他们做得更多的是经常陪他们聊天。”
在大路乡的杨狮坑村,一大早,大学生村医余春秋沐浴着晨曦背上药箱,来到了随访对象78岁宋奶奶的家,检查完老人身体后,叮嘱老人要按时按量吃药,并且营养要跟上,多喝水多休息。
今年3月份,余春秋通过定向培养毕业,回到老家大路乡杨狮坑村担任村医。半年来,她随访各类重点人群374人次,健康体检431人次,用勤奋默默守护着全村群众的健康。
夏奶奶今年91岁了,高血压病史10多年,家庭也比较困难,杨狮坑村常住人口787人,像夏奶奶这种失能老人有3人。因为是重点服务对象,所以上门随访每周至少一次。
刚入职时,余春秋也有顾虑,后来发现卫健部门考虑很周全,不仅进行了岗前培训,还安排了老村医带着她工作,让她更有信心服务好村民了。
余春秋表示,我会跟着师父的脚步一步一步慢慢地成为一名好医生,成为一个能让人幸福的医生,能让村民尽量避免生病或者能够更好地预防疾病。
黄沙铺镇卫生院院长刘时强说,2018至2022年,该镇共招入大学生村医15人,大学生村医的配备为村医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2018年开始,通山县共招录大学生村医150名,在这些大学生村医入职前,会进行为期6个月的岗前培训,入职后即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岗位聘用合同,同时由乡镇卫生院安排高年资医师进行师徒结对指导,提升乡村全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帮助其尽快适应村医岗位。
通山县卫健局党组成员杨勇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医补贴、进编和培养培训等激励政策,着力打造一支招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能成才的乡村医生队伍,筑牢基层卫生网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配备行动,到2025年该县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将拥有大学生村医1.25人。大学生村医的入职让全县乡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村医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他们将成为筑牢基层卫生网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