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三招三化”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双提升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阮彦杰)今年来,通山县抢抓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机遇,坚持“效”字为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项目建设为牵动、活态利用为内涵、“共同缔造”为抓手,加速政策红利转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善抓要点牵住“牛鼻子”,推进系统化联动提升。以防火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完善、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项目建设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之举。遵循“先保护、后开发,先公益、后盈利,先展览、后产业”思路,进一步完善《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规划》,全面推进九宫山休闲度假、城郊大夫第孝文化、北部环库隐水3个集中连片发展区、5个重要节点村湾设计建设,系统谋划古民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项目33个,撬动部门、社会各界资金2.65亿元,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实实在在把传统村落保护好、改造好。

二是多维挖掘打造“新高地”,找准特色化传承路径。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实“红色+传统村落”文章,推出“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史”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建成国家级闯王陵警示教育基地,以及石门“楚王山”、冷水坪、白泥、畅周、黄沙铺鄂东南第一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传统村落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同时,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融合发展,如:石门村立足长夏畈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可供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豆腐、腐竹)的“石门民俗文化陈列馆”;吴田村王明璠的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活态公益性非遗展示馆),集赏、玩、学、品于一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和非遗爱好者前往;2023年春节期间,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理事会组织在外经商、务工返乡过节的乡亲,利用122节板凳连接,“舞”起240多米长的“板凳龙灯”,展现了通山“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统村落保护理念和生动实践,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三是强强结合提升“持久力”,共建长效化作用机制。通山县传统村落点多、面广、量大,仅靠政府难免在力量上捉襟见肘。在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通山县积极探索、借力发力,从“共同缔造”理念着手,汇聚村湾理事会、村级投资公司、旅游合作社、“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工作室”等各方力量,通过屋场连心会、爱心超市等方式,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发动乡贤和爱心人士捐赠,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机制。如石门村长夏畈湾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中,村民们自发集资55万元,义务投工投劳276人次,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和环境整治,村民凝聚力也得以进一步增强;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理事会”将每年收缴的会员会费用于传统村落古民居修缮及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长效发展。

(一审:葛素文  二审:程思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