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陈迪钦:以心换心 点亮心灯

云上通山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至理名言,就是通山县明德中学陈迪钦老师的梦想。陈老师捧着一颗真挚的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履行职责,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用爱心真心,耐心热心和细心来赢得学生的亲近、尊重和爱戴,点亮孩子的心灯。

陈迪钦几十年如一日,笔墨春秋,书写了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讲台岁月,浸透着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严爱相济,立足于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优秀学生,激励他们继续上进;对后进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明辨是非善恶。

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的班级,有个别学生基础底子薄,学习习惯差。有个叫小陈(化名)的学生,纪律散漫,作业常常不完成。虽然与他多次沟通交流,但是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怎么办呢?陈迪钦试着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结果发现这个学生还真有不少优点。孩子爱劳动,每次劳动,总是特别积极,干得起劲。另外,还十分有礼貌,每次见到老师远远地就笑着打招呼。

陈迪钦就特别关注他,一发现他做好事,就及时表扬,并且还会微笑着对孩子说:“今天作业完成了吗?我要检查的啊!”任何时候,都会微笑着鼓励孩子,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也从不大声训斥他,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努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性也越来越好。

这大概就是陈迪钦的爱心换来了孩子真心。每次到一个新的班级,陈迪钦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这就是爱心的力量吧!

去年,陈迪钦被查出患有乙状结肠癌,学校领导十分关心,安排其他老师代课了,让他安心养病。病情稍好一些,想着自己的英语课,心急如焚,心里知道,学校英语课老师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心里暗自埋怨自己。想到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陈迪钦心里忐忑不安,因为当时已经和所教的学生在一起相处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学习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并且也制定了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可现在突然换了老师,学生们就需要再度过一个适应期,想到这里,陈迪钦的心揪成了一个团。

对教育的热爱,让陈迪钦没有办法使自己安心地休养太长时间,在家休息不久,就急不可耐地上班了,重新又回到了热爱的讲台上,虽然累一些,但心却是踏踏实实。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不同的学生,陈迪钦总会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偏爱,不歧视任何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找到自信。

陈迪钦经常说,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也亲身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所以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困家庭的学生,从多方面注意,给予学生温暖的关怀。

在燕厦中学任教期间,小张同学(化名)家庭比较困难,父母在外面打工,不在身边,没有人照料,陈迪钦就和他一起吃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他,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了解孩子的具体动向,孩子对陈老师比对他父母还亲。

在大路中学任教期间,学生宋涵涵(化名)成绩不太理想,为了解孩子的情况,陈迪钦冒着酷暑进行家访,还省吃俭用为欣涵购买学习用品和御寒衣物。在陈老师的鼓励和耐心辅导下,他考上了理想的学校。陈老师的耐心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贴心。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点燃学生胸中的“理想之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陈迪钦始终坚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理解,多一些鼓励”,从而使孩子们变得更加优秀,点燃孩子们的希望之灯。正因为这样,所以当陈迪钦嗓子哑了的时候,那些孩子就偷偷地放润喉片在他的桌上,每次特殊的节日,他也总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办公桌上那一串串自制的风铃,那一封封满载深情的书信,那一袋袋数也数不清的千纸鹤,那一瓶瓶浸透着爱心的“小星星”......似乎都在记录着这一切。

对于陈迪钦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和深厚的意净化了的心灵,激起了他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陈迪钦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在细节上绝不含糊,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自己带头使用文明用语;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下午考完试,为保证第二天早上把试卷发给学生及时反馈,连夜批改,经常工作到后半夜,学生接到批完的试卷,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这些做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陈迪钦细心的工作使我明白了不少东西,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将永远伴随着我,对我的将来会有很深的影响”。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细节的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陈迪钦总是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还坚信“开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因而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

总之,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教学中,寓教于乐,大胆创新,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内外通过为文本添枝加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玩中学。为了把教育寄于课堂之中,每备一节课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把现实的事例与课堂相应的内容相结合,寄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陈迪钦担任的学科英语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常常名列前茅。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了许多,硕果累累。2009年,被评为县级“模范班主任”,2011年,被评为咸宁市“先进教师”,201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2018年,被评为“通山名师”,同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202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23年,被评为咸宁市“师德先进个人”。

陈迪钦,教学上是一把好手,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2009年,获县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17年获湖北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同年,获咸宁市教学常规先进个人,2018年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2010年,辅导学生陈针针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2018年,辅导学生吴可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新的教育教改中,要继续默默地奉献,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所有的孩子。“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陈迪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工作着,快乐着,用尽心尽责的工作诠释着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纵然岁月消逝了无悔的青春,但他依然无悔!

三尺讲台,是人生最绚丽的舞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大道上,陈迪钦坚定地走下去,愿点亮学生的心灯。用力做事,可以做成,而用心做事,可以做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不是伟人,也不是学者,但他是教师,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者,愿在这片热土中播撒爱心。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将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如同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这样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今天用爱心浇灌的树苗,必将在明天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回首过去,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陈迪钦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点燃红烛的事业,再创辉煌征程,用真诚的心换更真诚的心,点亮孩子的心灯,照亮孩子前方的光明大道。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