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产业助振兴】通山县多措并举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熊丹)近年来,通山县紧扣国家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以“基地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品牌战略、政策扶持”为抓手,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了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运行机制,落实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卫健工作的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一把手包镇、技术干部包基地推进机制,夯实产业发展责任。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制订了《通山县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将从事中药材规模种植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纳入扶持范围,明确了扶持、奖励或补贴标准,通山县财政每年至少落实500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基地建设、企业培育、新产品研发等,促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的原则,大力推广订单种植、药果间套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目前,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打造连片 1000 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 5个,连片100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5个,配套完善千亩种植示范基地产地初级加工设施,预计产值超过5亿元,直接带动产业致富6000余人;组建20个左右黄精种植技术服务站(每个乡镇不少于1个),培育黄精种植技术能手50名。重点发展黄精、葛根、太子参等大宗中药材品种,制定了《通山县2022年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奖补资金验收方案》的要求,采取“财政拿一点、企业投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办法,不断扩大中药材保险试点范围,有效激发了农户、合作社、企业参与产业开发的活力,推动全县中草药中植扩面提资增效全面发展。截止2022年底,全县覆盖了11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63个主体(合作社、大户),验收总面积达8922.76亩,主要包括黄精、太子参、白芨等26个品种,按照中药材种植品种生长周期及奖补标准,已落实奖补兑付资金300余万元。

三是坚持科技先行,不断壮大医药企业。依托区域龙头企业,如湖北金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御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优草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不断深化“校企、院企”合作,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建立了研发团队,培育壮大传统医药加工企业,引进发展新型现代化中药加工企业,重点开发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药制剂等主导产品,研发中药食品(降糖面)、保健品(旗黄膏、养源膏、安舒膏、鲜芦根酵素)等相关产品30余种。该公司(金鹰生物科技)计划在今年投资500万元新增一条含中药材成分降糖面生产线,预计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积极谋划省直部门对口帮扶项目,支持申报中药材产业链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申请省帮扶资金400万元;计划在科奥工业园区投资5000万新增一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已完成现场勘测,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四坚持产业融合,大力打造业态多元化。通山县充分发挥道地药材治病、膳食、康养等独特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与中药材相关的有机农业、康养旅游、科普体验等产业,开发出中药养生茶、中药保健品、中药护肤品、康养产业基地、药膳、药浴等“药旅融合”产品,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农业、中药材+文旅、中药材+药膳特色餐饮、中药材+康养等新型业态融合互动发展的崭新局面。

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基地迅速扩大,全县现已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65多个,建设多种发展模式中药材产业基地80余处,发展规范化基地面积3万余亩,带动了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和70%的农户实现增收。

该县卫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程涛表示,下一步,将针对短板弱项,加快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通山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中医药强县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阮百川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