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沈淑芳:根植乡土培桃李 志存高远绽芳华

云上通山报道:沈淑芳,女,1984年8月出生,200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担任通山县九宫山镇富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兼任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她是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咸宁市骨干教师,扎根乡村教育16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以党员的觉悟,执著的情怀,写意教书育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平凡岗位上树立了崇高奉献,超越自我的标杆。

丈夫心中的一道梗

沈淑芳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她爱人在中铁十八局工作,常驻国外,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但因为工作原因,夫妻聚少离多。为了有个完整的家庭生活,她丈夫多次申请调回国内工作,她也曾答应爱人回国后就辞掉工作,跟他一起生活。

2019年,她爱人终于调回国内,到中铁二十二局北京总部工作。她爱人稳定下来后,就让她辞职带着孩子来北京生活。她知道丈夫的难处,也知道自己对爱人作出的承诺,更知道一个幸福家庭有多么重要。她一度很犹豫,很迷茫,乡村教师确实没有给她的家庭带来任何好处,既难以照顾到自己孩子,也帮不到自己丈夫;她也有过干完一个学期就辞职的念头。但是,每当她看到山里娃那天真无邪的笑脸,纯净清澈的眼神,她的心就软了下来。从教12年的她发现,她太牵挂这山里的孩子,也割舍不了对教育的挚爱。

当她很小心地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爱人反应很多激烈。他不理解一个穷乡僻壤的乡村中学有什么值得留恋,他完全可以让妻子当个全职太太,带好孩子就行。为这事,他们闹上了大矛盾,一度她丈夫还下了最后通牒:要么选择辞职带孩子去北京,要么就离婚,在乡下继续当个教书匠。

面对爱人的不理解,她很伤心,但让她一走了之真的做不到。她耐心地向丈夫解释,给他讲发生在山村学校里的感人故事。她爱人拗不过她,也慢慢地理解了她。直到现在,他爱人还不时调侃她家庭没有“真爱”,宁愿在乡村当教育的义工,也不肯到北京来生活。

组织信赖的一块砖

沈淑芳从小就受妈妈影响,梦想长大当老师。当其他大学同学都在计划着出国或准备做外贸时,她积极入了党,从思想上完成了当老师的准备。

2007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因为是党员,学校派给她的工作,她都毫无怨言,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当人家对班主任工作避之不及时,她却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当班主任。16年从教生涯,她有12年连续当班主任,带最重的课。

2018年,富有中学新任校长是党外人士,学校需要配一名党支部书记,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搞党建的活,受累受罪,没人愿意干。组织找她做工作,她没有丝毫犹豫,挑起了别人不愿挑的担子。2022年,来了书记“一肩挑”的校长,组织安排她担任校党支部副书记,她也毫无怨言,仍然把学校党建做得有声有色。2023年,因人事变动,学校工会主席出缺,组织上希望她能参选,多挑挑担子,她仍然没有推迟。有人笑她傻,她却说,她是党员,就要做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往哪里搬。

她也没有辜负组织的信赖。干党务工作,她克服联合党支部活动开展难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好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把富有片5所学校的党员团结到一起,一起学学史、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起参加抗疫、看望退休教师、唱红歌、追寻红色足迹。在她的感召下,七十多岁的退体党员教师陈洪举为支持抗疫捐款1000元。干工会工作,她建职工之家,采购了各种棋、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今年刚刚成立的教工女子排球队,在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取得镇赛两连胜的好成绩。

学生眼里的一个娘

都说沈淑芳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从教16年来,哪些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哪些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她心中都有一本帐,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了如指掌。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样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教,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的班上,没有转变不了的“调皮王”,也没有学不进步的“老油条”。陈玲是她带的首届毕业生,家庭困难,但很爱美,有点静不下心。为了让陈玲静心习,沈淑芳买了一件白色羽绒服送给她当元旦礼物,告诉她用心学习,才能改变命运,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她的影响下,陈玲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她所在的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多,占比高达60%以上,其中还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每每遇到这样的孩子,她从不吝惜给予母亲般的关爱。成春晓,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迈身体有病的爷爷奶奶生活,非常内向自卑。有一次她竟割腕自残。沈淑芳及时将她送医治疗,并在谈心中慢慢打开了成春晓的心扉。了解到实情后,沈淑芳当起了她的监护人,不仅每学期资助她500元的生活费,而且经常去看望她的爷爷奶奶。一个如花般美好的少女被成功挽救,成春晓慢慢变得乐向上,走上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正途。

在她上班的路上,她的车里总是载满搭顺风车的上学娃;在她的办公室里,也总能看到她辅导孩子功课的身影;在她的主导下,学校对学生寝室进行了改造,整修了卫生间、洗漱间,安装上了窗帘和风扇。在学生们眼中,她就是没有妈妈头衔的妈妈。她也总能收到来自学生暖心的礼物,有时是一把野花、一个苹果、一袋苕粉,甚至是一条黄瓜、一把花生。她知道,这就是教育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

同事面前的一面旗

她一直担任九年级英语教学和英语教研组工作,冲在教育教改的最前沿。同事们调侃她把自己拼成了一面旗。

在新课改背景下,她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结合农村实际,构建了“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迁移提升”的高效教学模式,实践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深受学生欢迎。

她教学的另一大法宝就是尽力去研究学生,适应学生。她开玩笑说,自己像个后妈,孩子们适应了七八年级的老师,最后一年碰上自己,自己有责任尽量缩短彼此的适应期,让孩子们更快成长。她带的本届毕业班,刚接手时,英语学科成绩全班只有3名学生及格,没有一个优分。她把陪自家孩子的时间留给了班了的学生,慢慢融入到学生中去。她适应学生实际,采取课堂上边补边学,课外抽时间陪着孩子们练听力,一点一点把落下的知识补上来。今年中考,她们班英语学科及格率达到85%以上,24名学生考到了优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勤学苦练,成就了她在英语教学的一片天。近年来,她获得教学类荣誉证书垒起来有1米多高,公开课、课例、课件、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就多达10余次,她指导的学生邓玉琳、谭萌多次荣获全国中学生英语大赛一等奖和省赛一等奖。

她是“咸宁市教学常规先进个人”、“通山县县优秀教师”、“通山县骨干教师”、“通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通山县模范班主任”、“通山县学科带头人”、咸宁市骨干教师”,荣誉等身了。可她说一枝独秀不可取,春色满园才是春。她把自己教学所思所获毫无保留地教给同事们,特别是新聘的年轻教师。他们不太会备课,也不太会讲课,她便主动讲方法,亲自做示范。在她的带动下,大批年轻教师成为了教坛新秀,有10来人近年来在县内外各类比教学大赛中拿到了大奖。

“根植乡土培桃李,志存高远绽芳华”。教育人生路,沈淑芳过得纯粹而快乐,走得艰辛而沉稳,平凡而又实在。她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喜欢的罗丹那句名言“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编辑:阮百川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