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多星期暑假即将结束,这个暑假,你的孩子是怎么度过的呢?最近几天,和暑假相关的话题 “每逢暑假钱包减半” 、“家长吐槽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相继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网友晒出的暑假账单
记者以“暑假账单”为关键词在小红书等社交APP上搜索,发现不少家长晒出了孩子在暑假里花费的万元账单,兴趣班、研学游、出国游,花费高的达到五六万元。评论区里有网友认为,五、六万这样的“巨额”花销是家长们在炫耀,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个数字很正常、可以理解,并且表示自家孩子的暑期花费还要更多。
面对一个赛一个高的“暑期账单”,有家长感慨:“真的是娃放暑假,我放血”,“现在就希望娃赶紧开学,不然我的钱包是真的遭不住了!” 也有家长认为在孩子身上花费是值得的,因为“投资在孩子身上的价值无限,未来可能超过房子的价值。”还有家长发出了灵魂拷问:“不知不觉,这暑假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呢?”
孩子们的暑假为啥越过越“卷”?家长们如此“鸡娃”真的有用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志博士在《热点里的价值观》发表观点:
挥金如土撑不起孩子的未来
一些家长受“暑假最可怕”“暑假是分水岭”等论调的影响,期望“用钱开路”消除起跑线差距。这些论调本身就是错误观念的投射,是将金钱视为教育孩子的万能灵药,这不仅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还会导致不良价值观的养成。一般情况下,对于教育的投入多多少少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效,但若认为大量资金的投入就一定可以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巨大的助益,恐怕就已经掉入了一些不良商家设定的“消费主义陷阱”。一味追求高投入的暑期研学,似乎忘了研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享受奢侈的旅行和高端定制服务。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一味投入金钱不仅撑不起孩子的未来,反而会成了不良商家“刀下的韭菜”。
“烧钱”的暑假藏着父母的一厢情愿
孩子到底需要或者适合怎样的暑假,父母当然有主导权,但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对于心智还在成长发育的中小学生而言,烧钱奢华的研学、高端体育项目可能并不是他们的最大兴趣点,他们的快乐绝对不与金钱的投入成正比。家长们要思考,苦心设计的暑期活动到底是为了孩子们眼界的开拓、认知能力的提升,还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同时,大量的暑期活动安排完全挤占了孩子们的假期,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时间,奔波于制式的活动清单里,实则是错失了提升自主探索能力的机遇。
家长在计划教育支出时,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在暑假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固然很好,但这并不代表一定需要通过“烧钱”来实现。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切勿因为攀比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其实,真正昂贵的东西,比如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往往通过金钱买不到。家长的关心和陪伴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绝对比花费大量金钱的奢华暑期活动更有价值。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适当安排一些兴趣班或者旅游研学活动是可以的,除此之外,一些不需要花钱的活动,比如亲子活动、户外游戏、社区服务等,也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责任感,并加深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重要的不是在暑假为孩子列了多少清单项目、花了多少钱,而是利用暑假更多地与他们互动,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塑造他们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格。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