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通山:头茬高山茶抢“鲜”开摘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李华荣 郑星 通讯员 雷鸣 路开兴5月25日,初夏,北纬三十度,海拔1370米的高山上,漫山叠翠,云雾缭绕,茶园里,新芽勃发,今年头茬高山茶抢“鲜”开摘,二十多名采茶工人熟练地掐着嫩绿的芽尖不一会儿,鲜嫩绿芽就装满了筐。

“一天可以采40多斤,一季要采十来天,一年收入三万元。”洪港镇沙店村一组52岁的采茶工人朱雪梅乐呵呵地说。

“我们采的是采两叶一芽,从发芽到采摘四十多天,产量要高一些,里面的矿物质就会更多一些,做出来的茶香气口感都会更好一些。”太平山雪顶茶场负责人陈从拼掐起一枝新嫩的绿叶告诉记者。

太平山高山茶园地处通山县洪港镇,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高山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茶园面积1500亩,每亩年产6000多斤,每年产值1000多万元。

“一般种茶的最低温度是零下11度,我们这个茶场最冷时零下16到18度,在这么冷的气候下种植高山茶,全国独此一家。”陈从拼说。

2011年,陈从拼从外地返乡开山种植台湾软枝乌龙茶,挑战业界公认的低温高海拔条件下种茶百分之四十的成活率。他独辟蹊径,研发了林下种茶技术,引进美国红枫,为高山乌龙遮阳挡雨,订制了低温保温设施,在长达四个月零下十六到十八度的寒冷季节里为茶树搭建了温暖的“家”,解决了防冻的问题后,茶树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我们这个茶园,远看像树林,近看是茶林,到了夏天挡住了阳光,茶树就不再发芽,冬天红枫叶掉到茶树底下变成了腐蚀肥,采用自然农法,提升了茶叶的品质。等红枫长到15到20公分,漫山遍野的红枫还可以观光,在国内有机茶行业还没有人这么做。”陈从拼自豪地说。

与传统的茶叶比起来,高山茶日夜温差大,生长慢,种植成本高,一年只发二次芽,产量只有山下茶园的一半,“每年五月底开采,山下春茶上市的时候,我们这里还在下雪,等到十度左右气温才发芽,四月底,茶树才有芽点,再长个四十多天再开采,我们是靠品质求生存。

陈从拼将高山乌龙加工成红乌龙和青乌龙,红乌龙简称雪顶高岭红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造就了高山乌龙独有的品质,“醇厚的茶汤,还有点微甜,独特的清香,茶很醇,每年下雪期四个月,使得茶叶有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100克茶叶里茶多酚含量高达275克,茶汤放在玻璃杯里十天不会变色。”

2015年,雪顶乌龙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尽管价格较高,但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茶树慢慢长大,高山乌龙产量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

“第一次开园是2019年开采的,一年几百斤,现在达到了七千斤左右,明年接近一万斤,全部丰园在三年以后,时全部量产在年产1.5万斤到2万斤左右。”

经过12年的发展,雪顶茶园已成长为通山的茶叶龙头企业,为延伸高山乌龙茶产业链,让高山乌龙茶走得更远,陈从拼又开始研发新式茶饮和茶加工,将喝茶转变为吃茶,研发了抹茶牛肉面和抹茶冰淇淋,计划七月到浙江开连锁店。“把茶食品做好,再发展高山茶旅,沿着茶园建民宿,品一杯好茶,赏原生态景观,体验更深层次的茶文化。

近年来,通山县立足生态优势,发展高品质高山茶,培育和引进一批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九宫山茶”“通山红茶”“雪顶高山茶”等特色区域公共品牌,聚力做强高山茶产业链和品牌推广,让“雪顶高山茶”走出深山香万家。同时,以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为重点,逐步形成茶园生态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着力推动该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该县预计茶园种植面积6.4万亩,干茶总产量2200吨,茶叶综合产值3.2亿元。

(编辑 余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