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1日),我们迎来了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初夏的南方,金黄诱人的枇杷爬满山坡。今天的《知味人间》,我们来尝一碗“枇杷糖水”。
五月枇杷树满金,千颗万颗压枝低。小满时节,咸宁通山县大畈镇的山坡,被枇杷染成了金黄色。初夏时分,“炫”枇杷是不可错过的一件美事,然而,这里的炫法格外不同。
记者索一方:“好好吃,很像黄桃罐头的感觉,而且它真的是那种酸酸甜甜的,还温温热热的。”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村民夏早星:“而且它的效果还挺多的,治咳嗽、润肺、润喉都是可以的,特别像我小时候咳嗽、头晕脑胀的,我妈她就会煮一碗这样的枇杷水给我喝。”
颜值高、味道好,这只是通山枇杷的外在美。在当地人眼中,这一颗颗“金果果”有着珍贵的内在美,它的皮、叶、花、核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而这里种植枇杷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年前。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通山枇杷(是)历史记载的四大名果,我们还有百年的古树群落,在全国是比较少的,目前保存得好的有30多棵古枇杷树,所以我们很适宜种枇杷,房前屋后到处都种枇杷,那时候我家里只种了一亩(枇杷)地,我读大学,我妹妹读大学都是靠这一点钱。”
为了一口清甜滋味,更为了守住百年枇杷树的价值。袁观强放弃了南方的高薪白领工作,返乡专心种枇杷。没有技术,他就去华农自费学习种植;没有资金,他就养猪养鸡,流转土地,把收入都投给枇杷种植。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回来以后先流转土地、置换土地,我就把我们的好田好地都给别人置换,以少换多,我妈妈说你败家子,把家里一点好东西掏给别人去换,换别人不要的荒山。”
为了种好一颗枇杷,袁观强几乎倾其所有,结果却是“枇杷笑了,员工哭了”。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有些的外面的品种在我们水土不服的,刚引进的时候它果型很大,跟着太阳出了两天(果子),猛得一下下大雨,全部裂果了,一下子全部报废了,真的那是枇杷笑了,我员工全哭了。”
袁观强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从失败中找经验,请来专家给枇杷树把脉问诊,让外地品种,在自家土地里更好地适应生长。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我是通山第一个疏果的,第一个套袋的,第一个矮化的,技术改进以后,一下子这一炮走红了。”
这一次,枇杷熟了,员工们都笑了!袁观强也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枇杷强”。在“枇杷强”的带领下,小镇上成立了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将枇杷产业做大做强。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果农阮春兰:“他每年到我们这一片来教我们怎么搞,教了我们这个技术以后,我们枇杷产量就上升了,客人也看到我们这个果也好吃,又大又好看,漂亮,所以来(订货)的客户也多了,管理得好的话一年卖得了3-4万。”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我们引进了几个返乡创业的青年人回来,我们目前有三个加工园区,生产枇杷酒、枇杷肽,还有枇杷饮料、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罐头、枇杷冻干食品系列。”
以前的一斤一块多的枇杷,现在可以卖到20元。今年,通山县3.8万亩优质枇杷喜获丰收,枇杷鲜果产量预计达到2.1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可达2亿元。
咸宁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袁观强:“知足也不知足,因为我们现在通山是全域旅游示范县,把它整合一下跟民宿、休闲农业一起捆绑打造,一季生意可以做成四季生意了。”
小满者,满而不盈,才能有上升的空间。正如这小镇的枇杷,有了小小收获,支起大大梦想。眼下,通山县依托枇杷产业发展文旅,办起了红红火火的枇杷节,让更多人走进小镇,也让通山枇杷走向全国。
来源:长江云
(编辑:谭茜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