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传千年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郑和平 郑通淼)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家风则是一种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郑氏家风也不例外,是《郑氏规范》168条中生发出来的、存在于家族中的普遍信仰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族群中的个体行为具有正向的内在引导力和驱动力,从而形成了以“爱国、忠孝、包容、诚信 ”为主要精髓的郑文化,郑氏家风在时光的侵染下历久弥新,广为传颂。

据江西德安老谱记载:“善果公为江右始祖,凡我郑氏从江右迁徙者,乃善果公之裔也。”其后代枝繁叶茂,他也成了江右郑氏始祖,并开启了“义门郑氏”之佳话。

1500多年前,享有“清白吏”之誉的郑善果,字元庆(公元572-635)荥阳人。其祖在魏为显宦,父郑诚为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因讨尉迟迥而卒于阵。善果年方九岁,诏以父殁王事。拜持节大将军,袭开封县公,又进封武德郡公。十四岁授沂州刺史,后封鲁郡太守。母崔氏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史书,通晓政事,坚节以抚公。常于阁内听其理事,得当则喜,不得当则不与之言。他由此而励已为清白吏。后以母丧起为大理卿。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受禅登极,拜刑部尚书,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出任江州(今九江市)刺使,公为江右(江西)始祖。他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吏”。

善果公一生清正廉洁,节衣缩食,并将奉银捐献修学馆、桥路,重教助学,济困百姓,被誉为“清白吏”。他的毕生精力奉献仕途,卒于任上。御葬庐山葛仙洞自然冲,坐子向午,后九江府于府堂之后,为其刻碑立传。

善果公因清廉能干,故后被朝廷御葬,被九江府刻碑立传,被百姓赞誉,更被族人奉为典范,并将其言行逐渐整理规范成《郑氏规范》。这168条《郑氏规范》是郑家人的宝贵财富,其后人无论迁到哪,都把郑氏规范的风气传播下去。

著名的《郑氏分关》就是践行《郑氏规范》的清廉孝和的典型范例。江西德安谱载:吾族自宋朝仁宗天圣景祐以来,最为繁盛,故出仕都有循良之称,归耕者有廉洁之行。阐以义风,翼以孝弟,族盛廪实,不可以无教。故推耆哲以训导,然人有智愚者,有贤否者,率为之教,各随其材。而用之当时,有酷志经术者,有博阅章句者,有崇道通法之教者,有习浮图之学者,有精阴阳地理者,有工商工脉铖砭者。业虽不同,习之专一,莫不咸有条理。至于冠婚丧祭之义,岁时伏脑之计,朔望庆寿之礼,皆得以曲尽宗族之情。无小大皆周旋,长者惠于上,幼者顺于下,言言侃侃,何如盛哉。自宗公至长泰,始生三子,三子又生十子,十子生三十二子,三十二子生七十二子,七十二子生一百四十三子,同居六世,凡一百八十年,聚家五百余口。于北宋嘉佑元年丙申(公元1056年),圣恩特下,旌表为“德安义门郑氏”,是全国郑氏最早受到旌表的家族。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公元1118年)至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而郑义门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各个时代文化名人为之驻足。促进这个家族延绵不衰,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168条的《郑氏规范》是郑家的传世家训,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重要里程碑。其事被载入《宋史》、《元史》、《明史》。这部家规现被中共中央纪委列为全党廉政教材,要求党员、干部学习。

1994年是郑桓公受封立国2800周年,海内外郑氏族人派代表团到祖地荥阳举行“纪念大会”和“祭祖大会”以慎终追远,宏扬祖德,见贤思齐,共谋发展。同时郑氏研究会与中州籍出版社编辑出版《荥阳郑氏研究丛书》。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的李长春,为丛书作序《弘扬郑文化,振兴我中华》。序中高度评价“郑氏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子系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郑氏族人兴于荥阳,遍及世界”,“郑氏先祖开拓了荥阳,这里的山山水水像乳汁一样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郑氏族人……也培植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慎终追远,勿忘祖德,团结互助,见贤思齐,热爱祖国,思念故土的郑文化”。他赞赏“历代郑氏先贤,为祖国版图的形成,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功绩,也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力量”。李长春寄语:郑氏子孙,思古察今,团结奋进,为祖地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中华的崛起,为世界的美好壮丽前景而努力奋斗。

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不仅要留住中华文化根脉,也要守住郑氏文化之魂,还要加强对郑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我们应努力把郑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郑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郑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因此可见,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价值无比。所以凡族人都应该将郑文化及与文化有关的古迹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要不负先贤,不负厚望,常发思古之幽情 ,常颂祖宗之勋功,常展郑氏之雄风,常扬家族之盛名,为创建清廉孝和的家庭、家族而努力!

(编辑:阮慧林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