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有我 共享美好”。为深化“学听跟”专项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向上的力量,咸宁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咸宁广播电视台推出《圆梦同行》栏目。今天我们来聆听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故事:为特殊孩子未来就业添羽增翼。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特殊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在为适龄残疾儿童提供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的模式,为他们融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食材称重、搅拌蛋液、和面,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之下,一块块曲奇饼干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型,通过装盘烘烤后奶香四溢。这看似平常的烘焙培训课,却是在一片无声的寂静中完成的,老师偶尔的几句叮嘱也伴随着手语,这便是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烘焙技能培训课。
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徐敏:我们这个烘培课已经开设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蛋挞、戚风蛋糕、纸杯蛋糕和奶茶,还有桃酥等等的方法。通过这些烘培的制作,学生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将来他们步入社会之后也学会了一项技能,能够立足于社会。
除了烘焙技能培训课,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还开设有理发、烹饪等技能培训课,这些都是学校开展“职特融合”教育探索的结果。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0年,原名为通山县聋哑学校,2010年更名为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是通山县唯一为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开办的九年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新校区建成后,学校于2022年整体搬迁,在通山县残联的帮助下,学校在教育模式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通山县残联理事长 胡梦君:考虑到特校的学生他有特殊性,我们就想如何让他尽快更好地走入社会,以后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让他提升自己的技能这一块,所以就跟学校一起商量,在职业培训这一方面,做大做强。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关于《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出台,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除常规教学外,大力探索融合教育。
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朱一军:文化课以外,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开设了言语康复、蒙台梭利、多感官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医教结合方面的课程。按照“十四五”特殊教育行动提升计划,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也就是“职特融合”,我们开设了部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为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加强师资力量,聘用专业技能老师外,通山县残联接下来也想引入社会力量,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能力。
通山县残联理事长 胡梦君:依托社会资源发展志愿者组织,争取外援的这个社会力量到我们这里来义务搞培训,第二个也想争取爱心企业的扶持,让一些手工制品可以在这个学校的学生当中去开展制作,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努力的方向,让小孩提升自己的生活生存能力。
在技能培训方面,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学生身体条件和兴趣,因材施教,在充分满足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同时,为孩子们将来融入社会、体现个人价值提供帮助。
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朱一军: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我们继续争取上级领导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给与项目和资金上的扶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更好地、多方面地接受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现他们个人的价值,创造社会的财富。
来源:云上咸宁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