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约80%的信息由眼视觉器官来完成,我们已经进入了过度用眼的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功能愈发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直接从事与视屏终端相关的工作,而长时间暴露于视频终端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逐年增加,过度使用视频终端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什么是视频终端综合征?
视频终端综合征(VDT),又称“电脑终端综合征”。
主要是指由于长时间(每天大于6小时)在视频终端前操作和注视荧光屏而出现的一组无特征的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综合征 (头痛、头晕、额头压迫感、恶心、失眠或恶梦,记忆力减退,脱发等)、肩颈腕综合征 (麻木、感觉异常及震颤,有压痛以及腰背部酸痛不适)、眼部症状 (视疲劳、干眼症、眼部发痒、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以及食欲减退、便秘、抵抗力下降等,甚至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等。
有什么临床表现?
视频终端综合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常常被人忽略。
研究显示,在其所有症状中,眼部症状出现的概率最高(72.1% ) ,然后依次是颈肩部(59.3% )、背部(30% )和手臂(13.9%)。
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事VDT的操作人员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部分人群屈光矫正不良或未矫正。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伏案面对屏幕作业时,约50%VDT使用者会出现出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涩、眼胀、视物模糊等。
VDT操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视觉活动,操作者需要长时间的注视视频工作且工作环境多处于室内空调环境中。而泪膜由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组成,脂质层是由睑板腺分泌,并通过瞬目时眼睑闭合的力量将泪液脂质均匀涂布在眼表面。
人在正常状态下无意识眨眼是每分钟15-25次,长时间注视屏幕时瞬目次数会减少为5-10次。瞬目频率减少以及相对湿度较低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眼表水分蒸发加剧,导致泪液脂质层异常,泪膜的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多种因素叠加后, 患者便会自觉眼干涩。
如何预防?
在电子科技时代,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电子产品,视频终端综合征在我们现代社会非常常见。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们倡导企业承担相应的职责,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如液晶显示屏、可调式桌椅、防辐射设施、合理安排班次和工间休息、限制每日接触时间等。
劳动者自身应树立科学健康用眼的意识,纠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用眼习惯, 遵循30-30-30原则以缓解眼疲劳,即每使用电脑30分钟便休息一下,向30英尺(10米)以外的风景(最好是绿色)远眺至少30秒,通过规律间歇使眼睛得到充分的调节; 注意纠正不良姿势,电脑桌和电脑椅的高度应与工作者的身高相适宜,眼睛与屏的距离应不少于50cm; 室内应具有良好的照明条件,调整适宜的电脑和手机屏幕亮度、闪烁率、分辨率等参数,显示器放置高度应满足显示器上缘低于眼平视水平10°-15°; 要有意识地多眨眼(约20次/min) 保持眼表湿润; 注意护眼饮食,远离高甜、高脂肪的垃圾食品,目前研究已证实叶黄素、维生素A等对视觉功能有保护作用,因此用人单位在职工餐饮中可以酌情增加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胡萝卜等。
此外劳动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如有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等,需要科学验光矫正,配戴度数合适的矫正眼镜;如果在持续看电脑显示屏或手机屏幕的时候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异物感,视物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说明已经出现视觉疲劳症状,要立即停止休息。 可以做眼保健操,或用湿热毛巾热敷双眼来缓解视觉疲劳。如果通过上述处理仍无明好转,需尽快到眼科就诊。
在这个刷屏时代,“视频终端综合征”这个隐形杀手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力。
健康用眼刻不容缓,用人单位应当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宣教,倡导劳动者养成科学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护好心灵之窗!
快对照看看,你有没有?
来源:江苏疾控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