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无命案!解锁通山“平安密码”

云上通山报道:近年来,通山县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案思想,牢固树立“命案必防”理念,深入推进“找堵防”专项行动,2018年12月至今,连续51个月命案“零发生”,群众安全感常年保持在95%以上,描绘出现代化治理的平安底色。

激活神经末梢 发挥社会力量守门员作用

“根据村辅等基层社会力量提供的线索,能快速研判和分析治安社会动态,掌握工作主动!”3月8日,通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长华学钦谈及一起非法制造爆炸物案时坦言。

2022年7月,通山黄沙铺村村辅在日常巡防中,发现一处关闭的非煤矿山有复采行为,通过“警辅通”上报线索至派出所,反馈至刑侦大队。

“依托村辅的一手资料,我们当即展开侦查”历时一个多月,通山警方摧毁了这个非法制造爆炸物的12人犯罪团伙,查扣爆炸物约2.94吨、起爆器3个,及时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2019年以来,通山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一村一辅”警务制度改革,全县187个自然村配备驻村辅警,1781个村民小组建立的“一村三员”(治安信息员、纠纷劝解员、邻里关照员)和“五老”群体(老村干部、老族长、老教师、老党员、老乡贤),运用人熟、物熟、情况熟的有力条件,随时报送矛盾纠纷等信息,派出所实时监控刑事发案和治安动态,每周召开民辅警例会,对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特点、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精准加强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遏制命案发生。

激活“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的平安成色愈发擦亮。近三年来,通山县农村地区发案率同比下降30.79%,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9%。

关注重复警情 强化犯罪主体动态管控

在派出所的回访中,面对6个月前涉及故意杀人未遂的家庭纠纷,28岁的陈某丽仍心有余悸。

去年8月19日,陈某因和丈夫闹离婚发生冲突报警,民警搜查出陈某丈夫暗藏有杀猪刀、铁钩等刀具,隧将此起可能引发命案的警情通报全所,并在值班室黑板上特殊标注。时隔6天接到陈某丽的重复警情,民警将涉事者传唤问询,期间陈某丈夫骑摩托车在派出所周边徘徊,民警将其车子钥匙拔下,不料其陡然抽出水果刀刺向民警,后被合力制服。

“这个案子,但凡有一个环节没把控好,以当时情境就会引发故意杀人的刑事案件!”在民警眼里,重复警情往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对抗性、紧迫性和社会危害性,是“行走的手榴弹”。

从重复警情中挖掘民情,通山公安以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情感纠纷、经济纠纷和涉众型矛盾纠纷警情,以及和矛盾纠纷警情相关联的家庭暴力、讨薪讨债、扬言实施个人极端等警情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重复报警2次以上的矛盾纠纷,全面强化对高危人群等可能的命案犯罪主体的动态管控,从源头上提高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

近三年来,通山公安化解2次以上重复报警的矛盾纠纷近600余起,个人极端警情同比下降40.5%。

开展“三调对接” 打造命案防范共同体

历经了乡镇调解、起诉驳回等各种曲折,前不久,通山县闯王镇坳坪村一起历时两年,涉及刑满释放人员的信访积案得以化解。

在闯王镇综治中心,看着调解协议签订完毕,参与这起“三调对接”的所有人员长长松了一口气。

抢抓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契机,通山依托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整合信访、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和治调主任、网格员、驻村辅警等各类资源和力量进驻,开展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三调对接”,有效避免“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调处在现场、解决在始发、吸附在当地。

不同以往,“命案必防”优于“命案必破”,防范命案前置的理念深入警心、蔚然成荫。通山将命案预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全县党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平安办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命案防范格局,筑牢县域平安建设共同体。

作为咸宁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域,一改治安形势复杂、刑事命案每年发生的态势,群众的安全感触手可及、如影随形,成为全省唯一连续51个月命案零发生的县市区。

(一审:阮百川  二审:程思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