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 | 通山再生稻:“铁牛”下田助春耕

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唐成 孟军 见习记者 王姚不负谷雨好时节,再生水稻插秧忙。近日,在南林桥镇湄溪村再生稻种植基地,农机手驾驶着插秧机穿梭在水田里,青翠的秧苗盘整齐码在插秧机上,随着机器前行,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次第滑落、插进田中。

一大早,在湄溪村种粮大户陈卫星的育苗大棚内,工人就开始“起秧”。陈卫星介绍说,大棚育秧节省劳动力,还可以智能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以往,育秧得看“天意”,温度稍微高一点,就会“烧苗”。现在,“工厂化育秧”,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

黄群二

工人

今年通山好多地方的早稻苗都失败了,我们这个位置的苗种得很好。

田埂边2名工人组成“人工传送带”,将秧苗装入插秧机。用机器插秧比人工要精准多了,秧苗的深度、间距更加平均,秧苗整齐划一,有利于秧苗生长和提高产量。伴随着“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音,水田里一会儿就多了一排排翠绿的秧苗,村民们正驾驶着插秧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

陈卫星

通山县乡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我们合作社今年种植再生稻计划是150亩,每亩的产量是1400斤左右,再生稻大米在这个消费平台里卖的比较蛮好,我们今年合作社购买了一台侧身施肥的机子,然后能够边插秧边施肥,能够达到节能减排,节约肥料,节约人工成本。

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山县绝大多数种粮基地都已基本实现打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更有利于推进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模式,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