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胡秉昶)通羊镇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搭建载体平台,颂贤、知贤、学贤、做贤,以乡贤治理为抓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建言献策、创新创造、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着力把“乡贤资源”打造成引领老百姓发家致富、弘扬乡风文明、聚集正能量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把“满天星” 聚成“一团火”。
同向知贤 汇乡贤之智 助乡村发展
深挖统战资源,“乡贤+治理”扎稳发展基础。知贤才能用贤,通过统战平台挖掘本土乡贤,成立乡贤理事会,各村推荐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乡贤担任理事会会员,制定理事会章程,规范内部管理。鼓励“乡贤治村”,积极发展乡贤成为村民小组、议事会等组织骨干,鼓励乡贤理事会为村民“发声”、列席村级“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与各村(社区)“两委”相互支持和补充,形成村事民事联议、增收致富联带、矛盾纠纷联调、公益事业联推的协作机制、互补机制。
吸引人才回流,“乡贤+人才”激发发展活力。建立了23支由村组干部、致富能人、热心公益人士、文化能人等乡土人才组成的乡贤队伍,通过平台搭建、乡情感召、政策吸引等方式,推动乡贤回乡、人才回村、资金回流、项目回村、资讯回传,引导广大乡贤积极投身乡村发展。李渡村乡贤张遗志在服役期间,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退役后的他放弃了“铁饭碗”工作,返乡建设家乡,在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做规模化养殖生猪项目,与温氏畜牧公司合作志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年收入4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了4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助力乡村产业,“乡贤+产业”拓宽发展门路。摸清乡贤回乡建乡需求,帮助解决项目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用工短缺等问题。梳理各村有价值、可开发的特色资源和项目,探索有效途径,引导受人尊崇的本土乡贤、“眼光独到”的外出乡贤及有投资实力的外来乡贤通过创办乡村企业、合作社等,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强向外发展。泉港村乡贤许善斗2017年回村创业发夹厂,为本村及周边妇女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30多户农家从事辅助加工,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同德颂贤 聚乡贤之能 带乡村振兴
依托优质资源,“乡贤带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依托优质山水资源,围绕休闲产业发展,积极吸引乡贤回归投资产业,让乡贤带头做样板、立标杆,激发青年回乡创业活力,破解群众创业顾虑。返乡青年陈志远依托茅田村优质山水资源成立通山远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达成果树产业技术合作,打造茅田260亩高标准生态农业观光园。该果园2021年出产优质水果30余万斤,预计2024年将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水果100万斤,创产值超过500万元。同时还与养殖大户阮班新合作成立“黑山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4年多的共同努力,合作社从开始一个养殖场扩展到了全县12个乡镇、26个养殖场。
聚焦环境整治,“乡贤带美”成为高标准颜值的“新动力”。在今年开展的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乡贤积极发挥通乡情、晓村事的优势,探索“筹资、筹智、筹服务、筹治理”乡贤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方法,实现乡贤助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乡贤示范引领号召村民全面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环境治理中来,全面清理角落房前屋后卫生死角,拆除旱厕、猪圈、鸡鸭舍等,使乡村由“一处美”变为“一片美”。完成了‘政府干、群众看、乡贤能人旁边站’到现在‘党员干部、乡贤能人、人民群众一起干’的转变,激发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内生动力。
实现美丽嬗变,“乡贤带干”成为高效能治理的“新提升”。乡贤变身“和谐乡村调解员”,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各村建立了“和事佬调解室”,引导有威望的乡贤担任“和事佬”。村民有了矛盾纠纷,都找乡贤“和事佬”调解,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纠纷1700余件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了服务群众和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同心学贤 聚乡贤之势 传乡贤文化
建联系,紧密团结优秀乡贤“新群体”。开展全方位调查摸排,摸排出包括回乡创业青年、本地知名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才等在内的优秀乡贤,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乡贤成员间的日常交流。即线上利用微信、QQ等平台建立乡贤交流联络工作群;线下以各村文化礼堂为依托作为乡贤活动主要场所,加深乡贤间的情感交流。
重引导,持续弘扬乡村文化“新力量”。以农村书屋为载体,组织乡贤讲师免费授课,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培训、政策理论宣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内容,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借乡贤力量,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坚持每周开展环境整治、护绿护水、文明劝导或慰问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志愿服务项目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已累计开展超过2000余次。注重乡贤文化的塑造,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将乡贤文化深深融入乡村文化中去。
作示范,不断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尚”。以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老教师等威望较高、热心公益的“乡贤”人士组成乡风文明理事会,理事会下设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四会”,充分发挥“四会”在农村邻里纠纷调处、美丑善恶评判、公共事务监督、文明创建参与、文明新风倡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同行做贤 聚乡贤之力 领乡风文明
乡贤答事,矛盾纠纷现场解。根据工作需要和农忙时间,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村“两委”组织开展村湾夜话,倾听群众呼声,让“说事”更接“地气”。听取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难事、急事。通过村湾夜话,让村民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确保村民的事“事事有说处”。对村民在村湾夜话上提出的政策法规疑惑、请求办理事项等,与村民面对面沟通交流,解读政策法规。能现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需要村“两委”商议或上级党委研究的,认真记录形成问题清单,并承诺答复期限。通过村湾夜话,公开解惑释疑,消除群众心中误解,确保群众反映的事“事事有回应”。
乡贤参事,决策参谋助发展。探索实行“村两委+乡贤参事”的治理模式,召开乡贤座谈会,“村两委”负责人与乡贤共聚一堂,围绕乡村发展、乡村治理、民生实事等方面进行决策参谋,引导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借助乡贤力量,先后成功引进了港口水上乐园、德船村6年制特殊教育学校等投资达千万的项目,为乡村发展贡献了乡贤智慧和力量。
乡贤评事,乡风文明广泛传。根据“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等要求,把村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等人员作为村评议会成员,利用“群众会”这个抓手引领文明风尚,评议不文明行为和评选村内勤劳致富、尊老孝亲、助人为乐、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引领乡风文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基层文化阵地,把党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讲到百姓心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同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一榜”(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红黑榜)的作用,使全镇上下形成了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设置“道德红黑榜”,红榜公开表彰好人好事,黑榜不点名批评村中不良现象和行为,既揭“里子”又不伤“面子”,让文明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编辑:阮慧林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