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科技能力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泰康医教研一体化建设成果涌现

发表11篇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批4个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引进十多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这是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科研在武大,临床在泰康”,医教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形成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响应国家政策,泰康保险集团于2021年8月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设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和武汉大学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武汉大学为泰康医学中心配套一栋22层5万多平方米的全新科研大楼,并投入3亿多元加大对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硬件设施改造和学生培养支持的力度。

在武汉大学和泰康保险集团的共同支持下,泰康生命医学中心聚焦医学与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与交叉问题开展学科研究,以持续提升我国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目标,逐步形成了“科研在武大,临床在泰康”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而开创了头部企业和顶尖高校合作共建国际一流医教研体系的全新模式。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研资助成放大器和加速器

“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和迫切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宋保亮介绍,作为武汉大学相对独立运行的实体科研机构,泰康生命医学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现代科技PI制度(首席学术带头人+团队),并一直在面向海内外进行紧张的PI选聘工作。截至目前,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在内的十多位院士组成的科学咨询委员会,组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四小青人才等为青年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科研经费的包容程度又决定着能否产出重大原创性创新成果。宋保亮指出,“大多数青年老师、青年PI获得经费的主要渠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为了获得有限的资助名额,大家往往会申报相对保险的研究课题,即便如此,高水平研究往往还需要更多经费的后续支持。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为PI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资助,让他们可以自由探索更冒险的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回报也就更大。泰康对武大的捐赠,产生的效益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如果资金使用充分,能起到加速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校企合作成果涌现,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副主任梁丹介绍,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在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支持下,构建起了强大的科研能力,已发表有中心署名的高水平SCI论文11篇,包括Nature 2篇,Cell 1篇。其中,去年8月,宋保亮实验室在Nature(自然)发表题为《抑制ASGR1蛋白促使胆固醇外排而降低脂质水平》的论文,揭示抑制ASGR1蛋白促使胆固醇外排入胆汁,进一步通过粪便排出机体,从而降低血液和肝脏脂质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有明显疗效。该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在科研项目方面,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共获批并立项4个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占武大获批项目总数的1/6。在研究方向上,目前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形成了临床与基础学科相结合的模式,从肿瘤发育、代谢神经、感染免疫、临床医学、药物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以及交叉学科六大方向开展研究。

宋保亮表示,“未来,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将继续面向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前沿领域,打造医教研一体化高水平人才聚集地,以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带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国际一流的生命医学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