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南山区的村落里,有一个叫屋场的地方,它是村寨里各家族自然形成的居民聚集地。村民们白天干活,晚上都喜欢聚集到“屋场”,围炉而坐,说事评事。在咸宁市通山县,当地法院充分融入“屋场文化”,以“夜话”、拉家常的形式,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夜幕降临,离法官晏珊和村委会约好的“屋场夜话” ,还有一个多小时。眼看时间还早,晏珊决定先到13公里外的鹰家咀,为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应诉人(被告) 送达文书。
找到应诉人,其实是为了让他能够出庭,为自己辩护,虽然是为他好,但村民不理解,遇上官司只想一躲了之。找人,还得请熟悉村环境的老乡才行,晏珊想到了前不久在“屋场会”上认识的村辅警老王。
晚上7点钟,天已黑,应诉人不在家,晏珊和法警还有辅警老王三人一起,摸着山路,找到了住在隔壁山头的应诉人父母家里。
从2022年3月起,咸宁法院就选派优秀年轻的法官干警,到基层 “驻庭”办案,每周5天4夜都要和村民打交道,如何快速融入,除了走村串巷,法官们还将目光落在夜晚的“屋场会”上。一间堂屋,数十把椅子,火炉烧得噼啪作响,大家热议的话题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法”字。
从高高在上的女法官,到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大闺女”,晏珊通过“屋场夜话”,用一年的时间,真正融入到了村集体的生活中,和村民见面说法,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官手里的案子也“减负”了。
今年以来,咸宁法院共开展26次“屋场夜话”活动,15次“法治夜校”,听众达1000多人,同时探索设立“乡村E法官”,35个人民法庭,35个巡回审判点,57个法官工作室和22个诉讼服务站,多措并举促进基层群众的“见法率”不断提升。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陈博 张振港 通讯员 蒋昊 责任编辑 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