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外见真功
作者:方家忠
地处吴头楚尾的通山县是一个千年古县,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山川,都充满了神奇,写满了故事。我们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些故事,长大后对不少精彩的传奇故事仍然记忆深刻。最近,看了县史志研究中心吴世湖同志编著的《通山地方故事?风物撷英》,书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像儿时记忆中的一道道美味佳肴,让人回味无穷,令人感叹万千。
其实,世湖同志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是革命先烈、原通山县委书记、鄂东南特委吴礼执的侄孙。在我联系档案史志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多年接触,对世湖同志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为人忠诚,勤于学习,工作务实,阅历丰富,特别善于与老百姓打交道。无论在乡镇还是在部门工作,他始终保持着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文字的情怀,曾为大畈隐水洞开发宣传立过“汗马功劳”,有不少文章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一直以来,他把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热情汇聚在笔端,把自己对工作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勤勉执着,默默耕耘。从加工整理《隐水洞的传说》开始,到《通山地方故事?风物撷英》这本集子的出版,可以看出他已练就了讲好通山地方故事的“真功夫”。这本书是他多来年用心收集整理、虚心请教同行、精心开展创作的结晶,也是传播通山地方文化的生动教材,相信他以后还会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精彩的作品。

这是一本关于地方故事的佳作。全书按“山川传说”“地名掌故”“人物传奇”“红色记忆”“民间故事”这五大部分进行编排,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形象,充满了惩恶扬善的正能量,是一部能教化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地方故事集锦,补充了大量《通山县志》等正史之外的丰富史料,为我们了解通山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地名掌故等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确实值得一读。本书有三个特点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全书故事里的人物大都是通山人,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多是在通山境内,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也有很多是地道的通山本地话,具有非常鲜明的通山特色。其中“山川传说”“地名掌故”两部分,都是关于通山景观景点和大小地名中的精彩故事,既有对通山秀美风光的精彩描绘,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穿插其中,例如“观音坐镇仙人洞”“美丽传说满城山”“奇峰峻岭石峰山”,让人既对美景心驰神往,又对故事心醉神迷。还有“人杰地灵话江源”“严家原非吴姓地”等故事,充满了乡土气息,向人们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通山乡土生活图景。在语言上,“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打筶”“吃猪崽粥”“箢篼”“妒忌煞了”等等,无不体现了通山特有的方言习惯,带有非常鲜明的“通山烙印”,让人闻听着乡音,自然而生浓浓的乡愁和乡情。
第二,具有很强的传奇性。万事万物皆是道,万事万物寻有理。神奇壮观的隐水洞是怎么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在世湖同志的笔下,把聂龙大战许将军造就隐水洞的来龙去脉写得活灵活现、精彩纷呈,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人叹服不已。神秘莫测的三潮泉虽然今天已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但把这个罕见的自然现象融入到美丽神话传说故事中,不仅丰富了三潮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读者心生神往之情,恨不得马上去看个究竟。书中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吴刚嫦娥洞中会”“李煜御置通山县”“乾隆南巡宿留驾”“刘伯温游安平寺”等等传奇故事,都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彩,让人过目难忘。如果说“生态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话,有着良好生态的通山县,秀美的山川、迷人的风物有了这些传奇故事的融入,肯定会为提升通山旅游文化底蕴添色不少。
第三,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梁启超先生说过: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读这本书真的能给人带来乐趣,书中有不少趣味性强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让人读了几遍还想读。比如,书中写工部侍郎徐刚“花扇姻缘”的故事,徐刚为试探意中人成氏的才情,在桥边对成氏吟唱:“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而才智过人的成氏若无其事地回道:“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让人看了妙趣横生、忍俊不禁。再如:“狮岩宝地出天子”故事中的“歪点子大王”肖不全,他对经常笑他没本事的叔父说:“有朝一日要让你俩老口,一个从门外哭着进,一个从门内哭着出。”后来他叔父婶娘果然中了他的“计谋”,被他戏弄得哭笑不得。还有都察御史谭鲁胜在皇上面前吹嘘自己老家通山“五里三进士,箭步三座桥,万担一块地,百亩一丘田”,哄得皇上还亲自派人到通山核查,诸如此类的故事,让人在阅读中感觉轻松而愉悦。
此外,书中有不少故事是作者根据零散素材加工创作而成的,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字功底。有的故事还有备注、附言或人物介绍等,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知识性。
总体来看,这是一本记录通山地方故事和风物、一本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好书。
点滴细微见精神。但愿世湖同志满怀激情,笔耕不辍,继续为家乡经济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永远为时代进步泼墨挥毫、讴歌赞美!
(作者为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