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清明节祭扫英烈 —— “燕厦之战”浮出水面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徐大发)3月31日,通山县燕厦乡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烈士家属、少先队员到畅周村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祭奠扫墓活动。

红土地上的见闻

畅周村紧邻富水湖旁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过去曾隶属苏区龙燕(现在的阳新县龙港——通山县燕厦)县,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

踏上这片热土,放眼望去,到处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一批革命遗址特别惹人瞩目,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阳光高照,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大巴车在青山绿水间穿梭,怡人的春景衬着红色景点接踵而至——红军烈士陵园、红五军第五纵队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学校、红三师燕厦战役指挥部、著名烈士叶畅周殉难地等遗址……

畅周村支书华允样介绍,上届县政协委员舒凡提案将畅周烈士命名村(全县唯一以烈士命名的村)纳入红色旅游景点。2020年6月,畅周村已纳入了县级红色旅游试点村。村里成立了以退休老支书华允迪为组长的红色文化研究小组,几年来发掘了紅军洞、烈士陵园、48位无名烈士红军坟、军工厂、叶畅周殉难处、列宁小学、红军医院、革命会议遗址、红军被服厂旧址等多处红色遗址。红色文化研讨小组成员先后去了阳新县大冶市、通山县档案馆省城档案馆图书馆考证资料,查县志、党史革命史等,到发生战争的所在地去收集相关史料,考证了发生在燕厦畅周境内的战争事迹和革命遗址。

县老促会来畅周村调研过,省老促会已对接好畅周村,将进一步发掘红色资源。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多部门资助修建红色革命遗址。退役军人事务局资助110多万元建了烈士陵园,乡贤村民捐款15万元,还有地方政府、民众捐工等多方发力,共计筹资170多万元打造了畅周多处革命遗址。

下一步,该村将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幸福畅周。目前,畅周村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万亩白茶基地形势看好,乡贤试种中药材成功后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血雨腥风的年代

通山县原统战部副部长舒思耀(畅周村磻溪湾人)向记者讲述了畅周的革命史。

燕厦乡畅周村它是一块红色土地,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烙下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辉印记,再现了当年畅周人民跟着共产党闹翻身求解放不畏生死前赴后继的感人事迹。

1926年,燕厦地区就开启了土地革命的序幕。留学法国、苏联的共产党人华鄂阳回乡与成子英、郭伟钦等人建立党的组织,建立农民政权。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史称大革命失败。国民党政府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很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当时的鄂东南已是血雨腥风。为巩固和发展大革命成果,共产党人黄月涛、叶畅周受党组织委派来到了燕厦地区,以畅周村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巩固红色政权。畅周村发展了党员20多人,恢复了党的组织、农协会、妇女会、赤卫队、儿童团、禁烟禁赌会。著名的畅周堰头河滩镇压大恶霸的万人大会将燕厦地区的“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土地革命推向了高潮,为我党秋收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9月,彭德怀创建的红五军第五纵队在司令员李灿、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挺进鄂东南,来到了燕厦地区,把畅周村选为红五纵队后方机关驻地。从1929年底到1931年底,红五纵队在畅周村的路口祠堂、磻溪祠堂、水口寺建起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学校,兵工厂生产的手雷、子弹、步枪、手枪、迫击炮弹,成为了红五纵队弹药的重要补给。

在红五纵队驻扎的日子里,畅周人民出钱出力,拥军参红,为红军站岗放哨,帮红军医院洗衣护理,全村有60余人参加了红军。到1930年4月,红五纵队的队伍由来时的6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

在红五纵队驻扎的日子里,彭德怀两次来到畅周村,滕代远、肖克、程子华、侯政等老革命前辈都在畅周村留下了足迹。

从1930年到1934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史称苏区或红区)发起了五次大围剿。1931年年底,红五纵队受命离开鄂东南,保卫鄂东南红色革命的重任落到了红三师(红军独立第三师)的肩上。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围剿,红区的范围越来越小,红区的革命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图为畅周村8组磻溪湾红军议事遗址)

打捞“燕厦之战”

华允迪,现年72岁。早在1970-1971两年曾任过专案组成员,接触过鄂东南道委独立第三师红军(简称“红三师”)负伤流散人员上十人。早年在村里当文书期间,就采访过本村原红五纵队60多岁的卫生兵舒诚课。还有本村参加过红三师横路(江西省武宁县)之战和燕厦之战的华祖闲、华功昌(身上子弹一直未取出)、华功今三位老人。华允迪担任畅周文化研究小组组长后,更是专注于红色革命史的调研考证工作。随着调研考证的深入,著名的“燕厦之战”渐渐浮出水面。

1933年11月11日拂晓,燕厦战役打响。经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拿下敌军三个据点(黄荆岭、竹林下、北门岭)和团部指挥所,部分残敌向龙港溃败,初战告捷。当时交通员舒克安报告说“红十六军未到石下孙家集结”(原计划红十六军驰援红三师,到黄桥杜绝郭汝栋援兵,红十六军在萍江被敌军拖住未能赶来),这时红三师首长感到情况不妙,对我军非常不利,命令部队宿小战斗范围,占领黄荆岭堰塝山制高点,在沿河一线直至华坊设下防御阵地,用最快的速度构筑前沿阵地阻击敌人。

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决定在李家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部队进攻还是撤退的重大问题。参加会议有政委叶金波、师长张涛、鄂东南道委保卫局特派员,地方赤卫队领导,团政委等领导。李家坪是一块树木葱郁的古树林,都是三四百年的古树覆盖地面,比较隐蔽、距野战医院 500 米左右,离路口战场不足两公里。这样可相互兼顾,便于指挥。

围绕是撤退和进攻的议题,分析目前敌我势态,我方兵力不足,实质半个师的兵力加地方赤卫队弹药不足。红十六军也未至预定地点,要对付国民党郭汝栋两个师的强大敌人是不可能的。但保卫局特派员和阳新派的同志认为违背了中央苏区的指示精神,就算牺牲只剩下了一个人也要收回鄂东南苏区失地,“打回龙港去过年”的战略方针。会议还在进行中,情报员报告说“敌人先头部队已到达燕厦作好了战斗准备。”在双方争执下,最后错误执行了左倾路线。

(图为48位无名烈士坟)

经两天两夜的激烈争夺战至使红军牺牲几百人的惨重失败。牺牲的红军大多被家属认领,还剩下48名无名烈士被地方苏维埃政府组织游击队和群众悄悄掩埋。这次战斗,独燕厦片就牺牲的烈士有600余人,其余烈士为大冶、阳新、瑞昌等地的人。

红三师余部边打边撤,向茅田和、沙店转移,直到江西边界地冷水坪坚持战斗。

燕厦战役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围剿红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低潮时期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

畅周村的来历

叶畅周,原名叶兴发,通山县洪港镇万家畈(今三贤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农民自卫队队员、燕厦区十三乡(湖畔)农委会抗租抗债委员、秘书兼文化委员、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2年10月,随鄂东南道委领导黄月涛参加在燕厦路口华家祠堂召开的区委负责人会议,布置龙港失陷后鄂东南道委、苏维埃政府机关和部队向杨林、沙店、高昌一带转移,坚持对敌斗争的任务。

会议正在进行中,得知国民党郭汝栋部已从龙港来燕厦袭击。为掩护到会同志转移,叶畅周和黄月涛等正面迎击敌人,当走到盘坑落坳岭时,遇敌先遣部队,激战后,叶、黄2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叶畅周终年24岁。

为了纪念烈士的英雄事迹,当时县苏维埃政府龙燕县将路口乡命名为畅周乡,燕厦区命名为月涛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恢复旧名)。195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山县援朝乡改名畅周乡。1955年8月,将太平乡、和城乡、援朝乡、西城乡合并为畅周乡。成立人民公社后为畅周公社。80年代撤社建乡仍为畅周乡。1999年通山县乡镇合并,畅周乡并入燕厦乡,磻溪社改畅周村名保留至今。

(编辑:阮慧林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