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调查 | 用高科技耍流氓 AI灰产为何防不胜防?

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闯入大众生活,使用AI生成文稿、图片等内容越来越容易。但随着使用门槛不断降低,AI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却逐渐变味:最近,几乎每天都有AI换脸、换装的新闻登上热搜,被AI的对象,不仅有政要和明星,甚至连路人都未能幸免。


AI的生成能力在触发网络狂欢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焦虑:当有人用高科技耍流氓,普通人如何自我防护?本期长江云调查关注AI来袭背后的技术伦理隐忧。

当AI被玩坏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隐私?

几个月来,ChatGPT等AI工具生成文字能力被更多人所关注,不少大学生开始尝试用AI工具降低论文重复率,甚至直接用人工智能生成论文。为此,许多高校将“AI代写论文”定性为学术不端行为,并引入了专门的系统进行辨别。

如果说生成论文只与一小部分人有关,那么用AI工具生成图片,则让这种影响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最近,某国前总统被捕及身穿囚服的照片被广泛关注。事后人们发现,无论是前总统被捕的新闻,还是新闻里流传甚广的照片,均为AI生成。

在许多人看来,名人被恶搞是属大概率事件。但几天前,“女子地铁照被AI一键脱衣传播”的话题,让许多人发现,自己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造谣”的受害人:原本一张普通的女乘客在地铁乘车的照片,经过AI软件“一键脱衣”后,被扣上了故意在地铁上脱衣的“黄谣”。

遭恶意P图的原图,是一张普通的生活照

照片的来源,则是这名用户去年7月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张日常照片。当事人表示会进行相关的维权,但随着使用AI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普通人被侵权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剧。

长江云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制作这类图片的工具,大都由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两个AI模型生成。在分别试用了这两款工具后,记者发现,与之前操作简单的ChatGPT不同,想用AI生成一张“以假乱真”的图片,有一定的操作门槛。但通过各种网上教程,并不难实现。

由于意识到这项功能的争议性,上述两款工具的开发者均对可能涉及色情的用途进行了限制。但由于部分AI工具是开源软件,相关训练数据仍能被用户添加到第三方版本。

不止模仿你的脸 还在盯着你钱包

“用AI工具生成文字、图片的做法产生了很多争议,只是一种表象。需要看到的是,当AI的进化从‘年’加速到‘天’,用户的隐私、资产信息所面临的高风险。”武汉极意网上风险行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升级,让普通用户也能很快上手使用互联网黑灰产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

随着人们在网上分享的信息越来越多,可被用于AI模型学习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只需要有你的社交媒体主页,或是30秒声音片段,就能通过AI工具克隆出你的声音信息。在国外,已经发生了多起“使用 AI 模仿人声,并向其家属朋友打电话诈骗的案件”。

AI技术的成熟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极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的企业,极意科技相关负责人陈国庆表示,从网络安防的角度,解决方案就是回归到AI对抗:通过加大对AI训练的投入,训练出更强的AI防护能力,以抵挡不断升级的AI进攻。毕竟,能防住AI的,只有另一个AI。

但这并不能缓解大众“被AI背刺”的疑虑:如何避免AI技术被滥用,保证AI在正确的方向前进?

许多网友通过AI软件生成的人像图片效果

已经吵作一团的技术界

连日来,一封有关AI技术伦理问题的公开信,引发信息技术界的讨论。由于AI的升级速度过于惊人,但相关的监管手段却难以跟上,多名业界专家联名呼吁,所有的AI实验立即暂停研究比GPT-4 更先进的AI模型,暂停时间至少6个月,把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公开信中呼吁,AI开发者必须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大力加速AI治理体系的发展。包括设立专门负责AI的全新、有能力的监管机构;对高能力AI系统和大型计算能力池的监督和跟踪;用于区分真实与合成内容、跟踪模型泄漏的溯源和水印系统;健全的审计和认证生态系统;对AI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等。

目前,联名支持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Stability AI的CEO、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特斯拉首席执行官等多位知名人士。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这一做法能否解决AI风险持怀疑态度。计算机科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杨立昆认为,所谓“暂停研发”,不过是“秘密研发”罢了,这与一些签名者所希望的恰恰相反。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创始人吴恩达也公开表示,应在AI创造的巨大价值与现实风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为了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围绕透明度和审计的法规将更加实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推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更多地投资于安全,而不是扼杀进步。

由Midjourney生成的“中国情侣”图片,被许多网民认为是以假乱真

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AI背刺?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AI工具已经展示了强大的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已出现的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伦理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和个人三方共同参与解决。

个人要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自我防护。网络安全专家建议,在上网习惯上,要尽量避免在社交平台暴露过多的个人信息。“上传的个人照片不一定非要用高清,面部、指纹等信息也可尽量模糊。”同时,建议定期更换网络账号的密码,以及尽量减少使用公共的WiFi网络。更少的个人数据的泄露,有助于降低个人安全风险。

平台应建立符合安全规范的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制度。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AI对个人用户数据安全的挑战。但网络安全防护是一项“没有产出的投入”,企业主动投入的意愿并不强。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层面已实施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但针对商业平台和个人的数据保护机制仍待建立。应尽快填补这一监管空白地带,让商业平台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