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畜牧业大省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但一直存在加工转化能力不够、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近年来,湖北多地通过科技赋能、技术扶持,突破传统畜牧养殖模式,在十堰市,通过打造冬暖夏凉的恒温肉牛养殖大棚,合理布局的养殖区间,让肉牛养殖步入绿色高效循环种养新模式。
富军生态农业公司智慧养殖大棚
牵住智慧养殖的“牛鼻子”
“养牛是个精细活,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通过智慧养殖平台,每个牛舍中每头牛的状态看看大屏幕就能一清二楚。”在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杨家河村富军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贺富军指着一块智能监控大屏对记者说。
为实现可视化监控全覆盖,今年,公司投入30多万元在厂区布控80多个高清摄像头,通过硬件设备与软件信息的联动,精准决策肉牛养殖的各个生产环节。
可视化智慧养殖平台
贺富军是土生土长的杨家河村人,2018年他放弃了打拼十年的房地产和贸易行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毅然投身到农业中。因为投资风险小,对环境影响小,贺富军决定在山区养牛,但如何实现规模化、智能化养殖一直是困扰他的难题。
历经半年时间,贺富军辗转四川、河南、内蒙、东北等地学习先进养殖经验,引入现代数字化养殖设备,并从国外购买冻精自繁自育,2021年公司刚出生的西门塔尔牛犊就达100斤左右,这样的效果远超贺富军的想象。“以前都是粗放式的养殖模式,5年都不能出栏,现在我们这里的肉牛2年就能长到1300-1600斤,达到出栏的标准。”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富军生态农业技术员陈军
牛在温度偏低的冬季有着不错的御寒本领,但在炎夏也更容易“中暑”,会影响肉牛的生长率。为实现科学、精细化管理,场房内制冷风机、负压风机、雾凇喷淋系统一应俱全,能自动将大棚温度调节至30度以下,保证肉牛生长环境的舒适性。还分隔出产房、犊牛舍、断奶区、育肥舍等大小不一的房间,涵盖了肉牛全生育周期。
“每头牛耳朵上钉着一块标签,这是牛的‘身份证’,我们对每头牛实行精准喂养,可以记录每头牛每天吃多少料、长多少肉、身体状况、疫苗接种等信息,实现肉源的全程可溯源,分区细化后,所有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我们管理,也更能体现养殖技术和科学化的养殖管理模式。”富军生态农业技术员陈军对记者说。
打造变废为宝的“牛模式”
注入科技力量,肉牛产业更加“牛”劲十足。记者还发现,这里的养殖环境并无异味,而且更环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另一件“法宝”——发酵床。
肉牛发酵床养殖技术,也叫“场床一体化”,是将牛的卧床和运动场合二为一,铺设秸秆、稻草等垫料,由有益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群消化分解牛粪尿,发酵后的垫料可作为有机肥还田,从而达到以草兴畜、以畜带草,粪污循环利用的良性循环。
“场床一体化”牛舍
“不仅环保,还给我们节约了成本。”公司负责人贺富军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养殖场经过发酵床之后,完全没有味道,一年就清理一次,不仅节省人工,也不浪费水,牛在上面还长得快,这些都是隐形成本。”
截至目前,公司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6个智能化养殖大棚,通过自繁自育,肉牛数量从2018年的87头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头,2023年产值预计将突破2000万元。
“能有力推动当地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十堰市郧阳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畜牧生产股负责人杨文合介绍,“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创建、发酵床等一系列产业项目的落地,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外来良种的引进配合地方品种的优势,利用冻精配种和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绿色、低碳、高效的种养循环,这种养殖模式值得推广,也是可复制的。”
富军生态农业养殖大棚牛犊舍
写好富民的“牛文章”
“甘草30,酒糟100,精料500,还要加小苏打,加水,这都是经过计算出来的。”在富军生态农业公司草料加工车间,53岁的贺进正在配比肉牛的午餐。基于科学的饲料配方,将草料通过智能筛草机进行二次粉碎、揉丝、除尘等操作,然后与其他营养成分进行混合,形成优质饲料。
饲料工贺进向记者介绍饲料自动加工设备
贺进是杨家河村村民,2021年,一直在外务工的他回到家乡并进入富军农业公司负责肉牛饲料的加工工作。科技赋能产业兴,不仅让贺进“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梦想成为现实,更让自己的家乡变了样。
“从家步行五分钟就到场区了,每月收入有4000元,不仅生活有保障,也能照顾家里,如今村里变化很大,以前的路很窄,小车都很难走,现在公司修了路,装了路灯,到处都是绿化,也种植了果蔬,村子都变了样。”贺进对记者说。
做强乡村产业,挖掘多元价值是关键。目前,全村有20多户农户在牛场务工,负责种收牧草、喂养、打扫等工作;为提高村民的附加收入,公司还在本地进行秸秆回收,2022年公司累计为农户发放工资近30万元,收购秸秆7000吨。在富军农业的带动下,如今的杨家河村路到户,房成排,树成林,下一步,贺富军还想进军预制菜领域,增加精深加工的车间和厂房,提高牛肉的附加值,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富军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贺富军在清理养殖大棚
“通过科技赋能,不仅打造湖北畜牧产业的‘牛’标杆,也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畜牧行业中来。”十堰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畜牧与草业管理科科长陈玲艳介绍道,“这几年十堰市的牛羊产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加工产量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养殖业主很多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养殖厂内技术人员也趋于年轻化,为我们牛羊产业保驾护航。”
据了解,2022年,十堰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超过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3.94%,肉牛场床一体化技术(发酵床)和肉羊高效繁育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运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养殖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产业。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