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拔牙的人10天就去世了?拔牙的这9件事一定要知道

拔牙,可谓是沉浸感体验最强的手术了,当你躺在治疗椅上,与医生近距离的直视、耳旁器械嚓嚓的声响、嘴里被喷着水与气,你的每一个五官都参与了这场“战斗”,这一番操作总会让人心生恐惧。

而千万年前的人们又是怎么拔牙的?他们都会经历什么?

距今大约1万多年前-约5000年前,人类处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磨制石器,纺织、制陶。

在当时简约朴素的技术条件下,大汶口、大敦子等诸多遗址出土的头骨都发现了牙齿被拔掉的痕迹。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最早的拔牙年龄在15-20岁之间。

不过那时的拔牙技术简单粗暴——敲打法,就是使用石头或棍棒在水平方向敲打牙齿,根据《山海经·海外南经》的记载这叫做打牙或凿牙。

只是那个时候拔牙是一种社会风俗,因为各种不同的理由把健康牙齿拔掉,比如:为婚嫁、为服丧、因喂药、为成年参军,总之与治病扯不上关系。

第一次出现以治疗口腔疾病为目的的拔牙,直到公元300多年才出现。

东晋名将温峤任江州刺史,镇守武昌。早年患有牙齿疾病,在平定了苏俊、祖约作乱后,拔除了坏的牙齿,然而10天之后中风发作而去世,时年仅42岁。

这是中国口腔医学史上最早的拔牙症例,遗憾的是这次拔牙的具体细节还没有更多史料描述。


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拔牙后出血的问题,这是晋代之后第二次出现关于拔牙的记录。

到了清朝北京的街头开始出现了拔牙摊,病人坐在简易的小板凳上进行操作。还有走街串巷的民间牙科郎中骑驴看牙,就像是吆喝买卖。

19世纪70年代,还没有拔牙椅这样专业的设备,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一名牙医骑在马背上,让病人背靠马腹,张开嘴进行拔牙。

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治疗,我们历经千年的探索与发展才形成专业的学科。如今,拔牙褪去了社会风俗的神秘色彩,只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

拔牙,作为手术治疗的方式之一,仍然有很多注意事项要知道!

拔牙前,重点关注:挂号、检查、身体情况沟通

1.挂号环节别出错,记住是口腔颌面外科或牙槽外科。上午下午都可以,不必纠结时间。

2.医生会做一些检查,比如拍牙片、血常规、凝血、血压、心率等,确保拔牙手术的安全。

3.要和医生做好身体情况的沟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等;

近期是否在服用一些药物;

近期是否在备孕。

特别提醒女性朋友:经期、哺乳期、孕期最好不要拔牙。对于孕期中不得不拔的情况,怀孕4-6月相对安全一些,具体情况需要临床医生做出判断。

4.拔牙前需要打麻药,不要饿着肚子去,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导致麻药后有不良反应。

拔牙后,重点关注:咬、软、敷、休息

1.30分钟内:紧紧咬住棉球30分钟,时间太久反而不利于伤口愈合。

2.2小时后:吃软的、流食,别吃热的,此时适合来一份冰激凌。

3.24小时内:

别开车、喝酒、抽烟、剧烈运动,如果身体感觉特别不舒服可以休息1天;刷牙时注意躲开拔牙的位置,动作轻一点,不要太用力;注意别用吸管喝饮料。

4.48小时内:可以冰敷。

5.48小时后:可以热敷,更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来源:健康榨知机、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