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有啥看点?

一起打卡
在千年古街,寻找市井繁华;到工业大院,感受硬核工业遗风;不出国门,沉浸式体验异域风情……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7家单位榜上有名。继首批之后,第二批街区继续以弘扬地方文化特色为己任,探索文旅融合创新,激发消费新活力,引领休闲业态高质量发展。



带动消费复苏


城市烟火气,最浓是老街。作为城市新的文化名片,旅游休闲街区既是当地居民常态化的生活休闲空间,也是外来游客体验目的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及融入当地、感受烟火气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新上榜的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纷纷迎来旅游热,带动消费复苏。


作为江苏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东关街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记录着扬州城的千年沧桑。今年春节假期,东关街民俗“踩街”活动颇受欢迎。数据显示,东关街春节游客人数累计超过48万人次,同比增长370%,成为扬州人气最旺的“打卡点”之一。


“来桂林必要来阳朔,来阳朔必要到西街。”这个春节,广西桂林阳朔西街热闹非凡,逛街景、赏花灯、品美食,挂许愿牌、敲大鼓祈福、穿民族服饰拍照打卡……市民游客选择在古街风韵中,度祥兔幸福年。


天津城最有年味儿的打卡地之一当数位于南开区的古文化街。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吸引着市民游客慕名而来,见证着 “人气与喧嚣”逐渐回归。


旅游休闲街区链接着城市的景区景点以及历史建筑、博物馆、书店及图书馆等文化场景,是城市打开消费的新端口,且直观地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时尚度、美誉度与繁华度。


“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既是大众对常态化休闲生活的主观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升级的客观体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持续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评选,有助于带动省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推动街区不断提质升级,并通过丰富街区功能、提升服务、优化街区供给结构等,不断提升各地旅游街区发展质量。”


探索业态创新


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特色文化、餐饮、商业、旅游、体育、娱乐、住宿等业态的集中消费地和体验地,更是旅游和多产业融合的试验地。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51园区,浓浓的工业风扑面而来。这里既保存了脱硫塔、铁路线等工业遗址风貌,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建园以来,园区积极引入设计领域头部企业资源与新兴消费业态,逐步形成了时尚设计为主、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随着工业旅游不断发展,来园区看大戏、逛市集、赏展览、品美食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选择。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工业资源保护与再利用,创新“文化+旅游+工业”发展模式,提升园区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青果巷,沿古运河呈梳篦状展开,巷内以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为主,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的“活化石”。近年来,青果巷将古典风貌与时尚体验有机融合,以多元化文化展示为载体,辅以都市时尚休闲业态,还原、丰富、重塑常州文化消费场景,打造老城厢的“风尚雅集”。目前,青果巷里入驻店铺数量近200家,科学规划出“印记、艺趣、风尚、雅韵、栖居”五大主题业态。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闻名于世。街区深挖潇湘源两千年人文民俗风情,形成以柳文化为主导,以瑶文化、民俗艺术为辅的文化IP集群,通过舞台戏剧、电影、情景演艺、篝火晚会等现代创意与技术,让潇湘源丰富的人文历史走出传说、图书和博物馆,活灵活现地来到游客身边。柳子家宴、汉服花朝节、愚溪南区街头杂耍、瑶族篝火晚会等一系列常态化文化活动受到市民游客欢迎。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博士韩元军认为,休闲街区既承载了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需要,也承载了外地游客非惯常环境旅游体验的需要,在新时期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很多休闲街区将电影、时尚、科技等元素与沉浸式表演结合,让街区人气提升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同时,他提醒道,街区要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资源过剩。

延长夜间消费


“进入‘十四五’以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要求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作用,而扩大和刺激居民消费是当前以及未来扩大内需的关键和核心。”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金山看来,作为城市旅游经济载体,旅游休闲街区也承载着延长夜间消费的重要使命。


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正如其名,白天是旅游景点、休闲购物空间,晚上则变身为“时空隧道穿越开元盛世”。近年来,大唐不夜城不断升级业态、打造消费场景,依托高质量夜游产品,如盛唐密盒等唐文化特色演出与“不倒翁”等极具创新度、辨识度和传播度的行为艺术演出,利用夜色特有的氛围感,以文化塑造夜游产品内核,把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让游客沉浸其中,助力当地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为顺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山西省运城市岚山根·运城印象步行街以运城在地文化为主要内容,推出了常态化夜间演出、季节性夜间演出、沉浸式体验剧等惠民举措。蒲剧、相声、运城干板腔、皮影戏等常态化演出,有效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岚山根电音节等季节性演出,应时而变,为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消费体验;沉浸式体验剧《运城往事》,则以运城品牌街为体验场景,深受游客喜爱。


东一中俄风情街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核心商圈,建筑风格尽显欧陆风情,是满足市民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需求的综合性景观街区。近年来,为点亮夜经济,街区联动商贸企业同步开展“夜经济”促消费活动,夜购、夜娱、夜宵、夜游、夜读等活动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夜游和休闲街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夜游业态让休闲街区变得更具主题感、空间感、互动感、体验感,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街区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增加商业街区人气,推广街区品牌。


“当前,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市场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典型代表,旅游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结构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夜经济的回归,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具有的韧性和潜力。”张金山相信,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各地区旅游消费集聚化空间建设、助力文旅产业高水平复苏、高质量发展。(中国旅游报首席记者 王洋)


                                                                     延伸阅读

旅游休闲街区是乡愁也是诗与远方




旅游休闲街区融旅游和休闲于一体,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要力争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画卷的“卷轴”;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则要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57个街区入选,加上2022年公布的首批54个街区,截至目前,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已经超过100个,分布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界定,旅游休闲街区是具有鲜明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


能够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一方面意味着这些街区在硬件设施、服务管理项目以及街区可进入性、文旅特色、环境特色、业态布局、服务设施等多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使命,意味着这些街区未来要在促进旅游休闲消费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与贡献。


旅游休闲街区融旅游和休闲于一体,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要力争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画卷的“卷轴”。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街区在城市这一文化“容器”中虽然只占一隅之地且容量有限,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往往都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肌理的缩影。例如,首批公布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就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是福州城市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此次公布的武汉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则是汉口发展繁盛的起点,见证了老汉口百年风云。对这些文化底蕴加以深度挖掘和广泛延伸,以街区为“点”讲述城市故事,使城市文化画卷徐徐展开,就可以吸引游客去探索、发现和了解城市文化之“面”,让游客在流连忘返中感受“诗与远方”。


而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旅游休闲街区则要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栖息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多体现在希望有更加丰富充实的闲暇时光上。


陆游有诗云,“琴书闲暇永清昼,簪履光彩明华星”;马克思曾指出,“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英国哲学家罗素更是断言,“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事实上,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几年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我国居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仅次于消费休闲的重要日常活动项目。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城镇居民在工作日的文化休闲占比由15.11%增加至2022年的18.78%。而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这一比重波动更为明显,在节假日,这一比重由16.92%提升至22.86%。


对此,旅游休闲街区可以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产品和邻里交往的公共生活空间,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的休闲需求,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放松身心、发展自我,感受美好、记住“乡愁”。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旅游休闲街区可以成为城市消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文旅休闲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旅游休闲街区集文化场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设施项目于一体,可以丰富发展业态,提升旅游休闲消费便捷程度。要利用现代技术,推动文旅产品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游客活动黏度,增强街区消费吸引力。在不扰民的基础上,丰富夜间文化演出、餐饮、购物等活动,推动夜间消费经济发展。


总之,推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要因地制宜,既聚人气又聚财气,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推所在城市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