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提升慢阻肺病社会认知 推动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目前,慢阻肺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进一步助力慢阻肺病防控工作,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 “打通慢阻肺病进入国家公卫最后‘一公里’ 持续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专场座谈近日在京举行,多位业内专家建言:应尽快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全社会对于慢阻肺病的认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建设。

公众防控意识亟待提升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慢阻肺病的知晓率、筛查率整体偏低,其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患者和高危人群防治意识薄弱;二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诊断和规范治疗不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说。

吴静建议,在推进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权威专家、临床医护人员、主流媒体的主力军作用;互联网时代传播科普知识,要尽量采取一些易被公众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要加强信息技术、数字化产品的运用,扩大科普知识传播范围,进一步提高慢阻肺病防控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认为,慢阻肺病在我国人群中患病率高、致死率高、患者基数十分庞大。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病的诊治能力,提高大众慢阻肺病的认知能力,对降低慢阻肺病对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十分重要。对此,首先在国家层面应将慢阻肺病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基本医疗管理。其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病筛查能力。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让高危人群认识到潜在的疾病隐患,以此助力慢阻肺病的早诊早治。

慢阻肺病防治关键在基层

“在以往提及早诊早治时,更多人会关注‘防’,而‘治’也是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认为,基层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加强与专科医院的联系,通过智慧医疗的方式,将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除开展培训讲座外,也可将基层医生派遣至专科医院进行三个月左右的短期进修,让基层医生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实操”。“只有让基层医生亲手处理过一些问题,回到基层才敢干,能力才能提升”。

针对目前基层在慢阻肺病等呼吸疾病防治方面的短板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建议,一是要加强人才培训,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掌握并应用相关指南,科学防控慢阻肺病,形成“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理念;二是要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健康科普工作,提高健康素养;三是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乡村基层设备、药品、人才等短缺的情况;四是希望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国家药品集采等,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让有需求的患者能够用得起、用得上。

因地制宜推动防控工作

近年来,北京、宁夏、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等多地已开展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顺平介绍,在预防诊断方面,有的地方将慢阻肺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重点人群进行随访管理;还有的推出慢阻肺病个性化服务包,结合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体检,同步开展慢阻肺病筛查,进行肺功能检测。对筛查出的慢阻肺病患者、高危人群实行规范化的双向转诊;有的地方将慢阻肺病免费筛查项目列入城乡居民“三免三惠”健康行动中,为老年人提供五年一轮的免费肺功能筛查。

“在治疗管理方面,不少地区加强了‘三高一慢’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三级医疗机构的协同诊疗,为‘三高一慢’患者提供一体化服务。”李顺平说,另外,还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评估。部分地区将慢阻肺病纳入长处方管理,增加长处方药品的数量,最长的可以为慢阻肺病患者提供长达一个月容量的处方。

“在硬件设备方面,有的地方设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机构,并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相关仪器。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慢阻肺病特色科室,对患者进行签约服务和医防融合管理。”李顺平认为,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慢阻肺病防控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案例,更为国家进行决策部署提供支持。

来源:人民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