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奋力冲刺“开门红”:楚能,研发与建设齐头并进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锂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湖北布局重磅项目。湖北正在成为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集聚区。


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8倍,这为锂电池项目在湖北的落地创造了先天条件。光是2022年,就有数十个新能源项目在湖北动工开建并将2023年陆续实现投产。在楚能新能源的全自动生产车间内,一款款新能源电芯产品从这里下线,因为近期订单需求较大,产线中间的物料堆放区甚至出现了堆放的情况。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夏基地负责人孙俊表示,这边是283个单体的动力和储能兼备的产品,广泛应用在电动大巴车、电动船舶和重型的工程机械上,市场的应用面和需求量都比较旺盛。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已经收到了9个亿的订单,同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0%的订单,目前产线是7*24小时满负荷在生产。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卜相楠告诉记者,2022年全国的动力电池出货是480个GWh,同比增长超过110%。储能电池出货全国是130个GWh,同比增长超过170%。我们预估今年还会翻倍的增长,今年预计出货量会超过1000GWh。我们现在要的只是总市场的5%,很有信心。

市场广阔,但竞争依然激烈。楚能新能源刚成立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新能源电池赛道属于“后来者”。要想把落后于其他企业的时间抢回来,手握产品才能做到心不慌。所以楚能先从研发下手,组团队、租房子、借设备,只为抢时间。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卜相楠介绍,公司在2021年8月6日出来成立,9月份整个研发团队进入,10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博士团队,利用华中科大的电池实验室做材料体系。总共开发了100多款产品的材料体系,还有一个团队租借了芜湖的一家电子厂的中试线,做我们主打产品的电池开发。2021年12月份又租借了珠海的一家电池厂的中试线做A样的开发。22年5月份江夏研究院投产的时候产品的实际的开发状态已经到了B样状态。这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研发的方面抢出来有8个月的时间。

在楚能新能源的中试线上,技术人员正在赶制某主机厂中标的样品,这一批产品即将在3天内完工交付。而这里面用到的电芯就是楚能新能源在2022年完成研发,预计在2023年新实现量产的产品之一。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岳俊告诉记者,楚能在2022年共研发了18款电芯产品和26款Pack产品,即将在2023年陆续实现量产上市。2023年就不仅仅追求数量了,从质量上和性能上我们要拔高,2023年主要目标集中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把电芯的性能提高到世界一流。比如说我们将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每公斤。储能电池我们计划在2023年容量保持80%以上。

一手抓研发,一手抢建设。为了真正做到降本增效,楚能在2022年一年时间内在武汉、宜昌、孝感三地布局生产基地,同步开工。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卜相楠介绍,楚能在湖北的三个基地都同步在建设。目前武汉基地10个GWh已经投产,孝感基地35分GWh、宜昌基地55个GWh。目前厂房都已封顶,正在装修、设备进场阶段,预计在今年6月份两个基地的一起全部投产。到今年八九月份,三个基地加在一起有100个GWh的有效产能。大基地在管理人员和管理效率上都有很大节约。迅速提升规模,在供应链端我们也有很强的议价能力。通过这两种手段把产品的成本降低。

截至目前,楚能新能源已经完成超过20个战略采购框架协议的签订,距离今年产值200亿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而今年的重大增长点名单中,有6家从事新能源电池生产的企业入榜,这也将推动湖北新能源电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作者:张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