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过去,新冠疫情进入了平稳期,大家也逐步回归正常的生活模式。然而,不少人却没有完全从新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动就气短”“容易疲劳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各种不适仍然困扰着他们。其实,这可能是被”长新冠“盯上了!
01 “阳康”之后,还需警惕“长新冠”!
COVID-19后状况(Post COVID-19 Condition,PCS)通常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可能会影响任何暴露于新冠病毒的人,而且无论这些人群的年龄或原始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根据WHO的定义,长新冠的定义为: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3个月后继续或出现新症状,这些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
经过修改后的可能会被全球范围内接受的定义为:长新冠是一种全身性炎症综合征,其症状和体征在确诊新冠肺炎感染期间或感染后出现,持续时间为12周至12个月,不能归因于任何替代疾病。
研究表明,约10%~20%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可诊断为长COVID的症状。虽然长期COVID的常见症状可能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和认知功能障碍,但据报道,已有200多种不同的症状会影响日常功能。这些症状可能在感染后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有时症状甚至可以消失或再次出现,有时还可能导致残疾。
最常报道的症状如(图一3):
■
一般症状(非全面的统计)
疲倦或疲劳干扰日常生活,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症状加重(也称为“劳累后不适”),发烧。
■
呼吸道和心脏症状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咳嗽、胸痛、心跳加速或者心悸。
■
神经系统症状
思考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有时称为“脑雾”),头痛,睡眠问题,站立时头晕,针刺感,气味或者味觉改变,抑郁或焦虑。
■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胃痛。
■
其他症状
关节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经周期改变;还有些人群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或治疗的临床症状。
图中显示了长新冠对多种组织器官造成的影响,病理损害通常是重叠的,这可能会给治疗管理带来进一步挑战。MCAS,肥大细胞激活综合征;ME/CFS,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POT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02 长新冠的发病率有多高?
尽管长新冠患病人数的确切数字尚不确定,但据大流行的头两年(2020 /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报道约有1700多万人可能经历过这种疾病1。
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5研究了
2021年6月5日至2022年3月13日期间
长新冠的全球患病率为0.43(95%置信区间[CI],0.39~0.46)
住院和非住院患者的估计值分别为0.54(95%CI,0.44~0.63)和0.34(95%CI,0.25~0.46)
地区患病率估计为亚洲0.51(95%CI,0.37~0.65)、欧洲0.44(95%CI,0.32~0.56)、美国0.31(95%CI,0.21~0.43)
感染后30、60、90和120天的全球发病率分别为0.37(95%CI,0.26~0.49)、0.25(95% CI,0.15~0.38)、0.32(95%CI,0.14~0.57)和0.49(95%CI,0.40~ 0.59)
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为0.23 (95%CI,0.17~0.30),其次是记忆问题(0.14;95%CI,0.10~0.19)。
这项研究5发现,长新冠患病率很高,对健康的影响似乎延长了,并且可能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压力。有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Delta变异株流行期和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所有年龄段长新冠的发生率,Omicron变异株时期长新冠的发生风险优势比较Delta时期有下降6。
03 哪些人群容易得长新冠?
自长新冠首次报道以来,识别其危险因素一直备受关注。
对长新冠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可能容易让人们与如先前个体身体状况、年龄、医疗、遗传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7。
最近的一项研究中8,对英国初级保健电子健康记录和10项基于人群的纵向研究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COVID的多种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女性性别、一般健康状况不佳、哮喘以及超重或肥胖。超过70岁的大约五分之一新冠幸存者报道有持久的症状9。
一般来说,50岁以下女性与男性新冠病人相比,出院后有高5倍可能产生长新冠症状10。多项研究发现女性患者长新冠的患病率高于男性11-12。
04 重复感染会增加长新冠几率?
再感染是否会增加首次感染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呢?
大量证据表明,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与肺部和广泛的肺外器官系统出现急性损害、后遗症甚至急性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13–19。
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显示20,与无再感染相比,再感染增加死亡风险(风险比(HR=2.17,95%CI 1.93~2.45)、住院风险(HR=3.32 , 95%CI 3.13~3.51),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肺病、心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病和神经疾病等后遗症风险。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本研究中,从新冠病毒再感染急性期和急性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以30天为增量,对再感染时间开始至180天后进行风险和负担分析,与未发生再感染的患者相比,发生再感染的患者在再感染的急性期和后急性期表现出全因死亡、住院和至少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和超额负担增加。急性期后全因死亡、住院和至少1种后遗症的风险和超额负担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但即使在再次感染后6个月仍然明显。
05 长新冠症状要多久才能消退?
有证据表明,35%~60%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长新冠”症状21。
一项多中心研究采用指数衰减模型和马赛克图评估了既往新冠住院幸存者“长新冠”的恢复曲线。研究人群随机抽取2000例住院患者纳入分析1593例(女性占46.4%,平均年龄61±16岁)出院后“长新冠”T1(均值8.4月,范围6月~10月)和T2(均值13.2月,范围11月~15月)的数据。T1时的“长新冠数”为2.6±2.0,T2时的“长新冠数”为1.5±1.4(图三22)。
本研究表明:既往住院新冠幸存者长新冠的恢复曲线总体趋势是感染后2年内逐渐减少,近50 %的患者在感染后数月(T1)出现≥3个长新冠症状,1年(T2)时症状数减少50%。
06 降低长新冠风险,疫苗接种是良策!
新冠感染后的潜在的长期神经精神症状影响引起了全球关注。
一项横断面研究从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发现埃及新冠感染幸存者有36.5%出现神经后遗症,最常见症状就是疲劳,新冠疫苗在减少一些长新冠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方面的有效性可能会改善大众对疫苗接受度。
另外,一项Meta分析探索了1年,在2021年9月27日至2022年9月19日期间的PubMed、CINAHL、EMBASE、Cochrane 对照试验中央注册库、Scopus和Web of Science,以查找评估COVID-19疫苗对接种至少19剂辉瑞/BioNTech、莫德纳、阿斯利康或杨森疫苗的个体对长新冠的有效性的研究。总共有10项研究涉及1600830人,评估了疫苗接种对长新冠的影响,其中6项研究被纳入荟萃分析。
在至少接种1剂次疫苗群体中,长新冠总诊断优势比为0.708(95%置信区
间[CI],0.692~0.725),估计疫苗效力为29.2%(95%CI,27.5%~30.8 %)。
在新冠感染前已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有效率为35.3%(95%CI,32.3%~38.1%),新冠感染后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疫苗有效率为27.4%(95%CI,25.4%~29.3%)23。
感染新冠后无需住院治疗的医护人员中,接种 mRNA 疫苗后与未接种疫苗的相比发生长新冠的风险,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接种2或3剂疫苗发生长新冠的风险较低24。
通过对BNT162b2疫苗接种和长新冠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接种2剂或以上的BNT162b2与大多数急性长新冠症状的降低有相关性,BNT162b2疫苗接种可能对长新冠具有保护作用25。
总之,长新冠需大家提高关注度,如何减少长新冠带来的影响,疫苗接种是良策!所以提早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二次感染高峰的优选;避免新冠影响日常生活中每一个重要时刻,保护自己的同时,给孩子&老人更有力的保护。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