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 特约记者 徐大发)2018年12月15日,央视13频道在“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归去来”故事,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古民居群村落的故事入选。2019年,湖北电视台在“人民政协70年”栏目,以“百年老屋见证江源振兴路”为题,报道了保护江源村古民居的事迹。2022年春节期间,江源村在古民居舞动板凳龙的新闻又一次被央视播出,并迅速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热播……这些新闻的背后与政协委员王定钊的执着努力不无关系。
发掘文化
2005年,王定钊在他出生长大的王氏老屋办完婚礼后,搬出老屋住进自家建的平顶房,那时老屋仅有最后2户人家在里面居住。据当地村民说,当时意识淡薄,有些人巴不得老屋早日垮掉,好在原地基上建新房,大多数人不愿再投钱去修。对老屋有深厚感情的他,明白如果想要保护好老屋,最重要的就是唤醒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引起社会关注,争取领导重视。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村民知道老屋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哪,要写出东西发到网上。那么,自己就先要去学习和发掘老屋的历史文化价值。采访本村老人整理出老屋背后的故事。他还在孔夫子旧书网买来《通山县志》《阳新人民革命史》《通山县文化志》等书籍阅读,常能发现一些珍贵史料。如在1991年出版的《阳新人民革命史》一书第255页第二自然段读到,1937年阳新县城沦陷,县政府被迫迁到燕厦江源村,这条记载印证了当地老人说王氏老屋曾是阳新县政府的传说。
从《通山县文化志》发现,岁进士王迪吉在故居曾挂有一副对联:“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很有教育意义。王迪吉一生爱生如子,甘当人梯,先后教出了40多位举人。
还有王迪吉弟弟王迪光的故事,他建了“迪德堂”。王定钊通过采访老人、翻阅家谱、通读史料等途径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民居建筑的知识以及故事。如今,他对江源每处古民居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俨然是个专家和导游。总能讲出家乡老屋的文化价值和系列故事,引起人们的无限兴趣与联想,获得诸多的审美和启迪。
2005年前后,江源村和别的村子一样,是拆旧建新的高峰,一些有价值的老屋和传统民居被拆除建房,或遭遗弃倒塌。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回到村里一家一家的上门劝说阻止,试图说服人们停止拆老屋的行为,虽然有一部分拆旧行为被劝止,但无法阻止多数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趋势。他多年在外打拼,增长了见识,知道家乡老屋的价值。他想到将古民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法理性保护。他给当时的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写过信,反映江源村古民居的危急现状。还以“江源子、王江源”的署名在网上发帖宣传和呼吁保护江源古民居,都得到过有关方面的批示和重视。
此外,还组织完成《江源村志》的编修工作,以村志项目为载体,对濒临失传的正规历史文化进行了抢救。
建理事会
江源古村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十余栋,共计一万余平方米。其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老宗屋群落(又称老堂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迪德堂(王氏老屋),保存很完整,古民居核心区共有老建筑 7000多平方米。此外成氏宗祠有近2000平米。
到2010年,因年久失修的王氏老屋正屋大梁出现坠落,很多地方见天。王定钊一面加强到网上发帖,一面联系主管部门进行求助。2014年,又有几位年老长辈牵头准备拆掉老宗屋修建祖祠,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制止,他想到了联系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统一思想一起来说服老长辈们不拆老宗屋。2015年7月,正值时任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带领专家到江源调研古民居,专家说老宗屋是明代建筑,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并说全省像这样大规模并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已经不多了,黎局长很高兴,现场指示要求通山将江源古民居作为全县文物工作重点,努力申报国保。这一下让王定钊来了劲,更加有了信心,“组织更多力量共同来保护”条件终于成熟了。拉群动员,宣传王明璠府第等其它地方因古民居给当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事例。向文物部门申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村支部书记王能战和在县城工作的王龙祥、在成都经商的王能志等大批年轻人支持。8月理事会顺利成立,很多在外游子不畏长途跋涉专门回江源参加理事会成立大会,共同致力古民居保护工作。王定钊当选常务副会长。理事会成员主要是年轻人,会员近百人。理事会下设三个小组:古民居管理和修缮小组、环境保护和卫生治理小组、文化挖掘和宣传小组。每个小组组长都是生活在村里的热心人,每个会员每年交会费300元,副会长以上每年会费1000元、首年捐款5000元以上,所收费用用于古民居的保护修缮、植树绿化、环卫保洁等开资。
截止目前,王氏老屋已先后共获得文物部门300余万元的维修支持。2015年以来,理事会共自筹经费10余万元对老宗屋进行2次维修。
为了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保护管理工作,使理事会工作不走错路,少走弯路,理事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团队为江源古民居保护、村庄建设把脉问诊,建言献策。2017年10月,理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组成考察团赴通山县西坑村、吴田村王明璠府第、宝石村三地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思路,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江源古民居下一步的保护管理提前做好功课。
环境保护组成效很大。以前绕村小河里电鱼药鱼捕鱼现象十分严重,理事会成立了巡逻队,对河鱼进行保护,扣留车辆、没收渔具,河鱼得以自然野蛮生长。
理事会成立后,大大激发了村民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古民居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工作,自此再也没有拆老屋的事件发生了,有人还将爷爷在文革时期冒险抢藏下来的古匾捐给了理事会统一保管。2016年,村里有十几个贫困户拆旧建新的指标,理事会协同村两委做工作,村民们最后同意了不拆老屋,自愿选择一处偏僻地集中安置。保护古民居有了红线和集体保护意识。
由于江源古民居理事会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12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宣传推广。江源村民保护古民居的积极做法掀起了全县民间热潮,2020年12月3日,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协会应运而生,王定钊被当选为第一届协会会长。
升级挂牌
在保护江源古民居的过程中,王定钊曾有深深的无力感。“承志堂”在2008-2011年才拆完,后人就在原址建了4栋新房。王定钊曾出面劝停,未果。王定钊还给当时的县长写信反映老屋面临被拆的情况,但得到的回复是不属文保单位,政府无权干涉。政府部门的回复让王定钊更加坚定了只有通过申报文保单位才可以予以干预保护。于是王定钊加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先申报县保,再申报省保。据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说,在王氏老屋申报省保的过程中仍然有村民打电话到文物部门反对入省保单位。
2014年6月,王氏老屋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15日省文物局黎朝斌局长带领专家来江源调研,发现老宗屋群落始建于明代,当即指示将江源民居群作为通山县重点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江源古村落作为湖北省试点单位打造。2019年1月8日,老宗屋、义筹老屋被顺利评为省级文保单位。2018年1月,江源村被评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古民居就等于升级挂牌,有了“护身符”,老屋设置了保护和控制地带,划了“红线”,谁拆老屋建房就等于犯法,对老屋是一种有力的保护。在老屋前的宣传栏,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让村民学法用法,不再打老屋的主意了。
提案呼吁
2015年,王定钊被增补为通山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他当时就撰写了《保护古民居,发扬优良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古村生态旅游--以江源村为例》。从2015年至2023年,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共先后提交了十篇关于古民居保护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提案。
在王定钊的积极呼吁下,江源古民居越来越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省政协副主席陈天会、王振有、市政协主席胡建华,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先后到江源村视察调研。通山县三任政协主席周尚谋、张远林、吴柏林对江源古民居、乡村振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2020年11月17日,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县政协十届八次常委会考察团50余人到江源调研,关注古民居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督办重点提案落实情况。去年底,老宗屋的维修方案得到批复,九宫山至洪港并途经江源村的旅游公路已立项,江源村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前景越来越好。
共同缔造
去年下半年以来,通山县政协践行“协商在一线”的升级版方针,在全县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引导广大政协委员与群众‘面对面’,与民意‘零距离’,更好助力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2021年11月,在通山县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王定钊当选为政协常委。作为政协委员兼常委,他表示更要积极履职,双岗建业。
在江源村,设立了全县首个“政协委员工作室”,王定钊经常在工作室办公,召集洪港镇7个委员一起共同议事,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作用。
王定钊表示,“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就是去多多引导村民一起保护开发利用好古民居,发展乡村旅游,搞好文化振兴。整治好人居环境,建好老年人活动中心,把穿村而过的旅游公路修建成功,让美好生活奋斗成果看得见、得实惠。
王定钊发动和组织江源村民开展志愿义务劳动,整治村庄周边环境,保护河流水源,大力植树绿化。在古民居保护行动中,远在外地务工人员也按时返乡齐聚。理事会成立的起初两年,除夕上午进行全村卫生大扫除,全员参与,自觉凝聚成集体,共同为保护古民居贡献力量。由此转变了老一辈村民随地乱扔乱倒垃圾的习惯和行为,成效显著。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江源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今年江源村的板凳龙上了央视CCTV-13频道,县里奖励江源村50万元。这笔钱将用于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准备建设精神文明实践站。大力塑造江源村的乡风文明,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让江源父老乡亲活出精神风采。
在去年12月9日,县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在闯王镇召开。会上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杜兵指出,江源村其实就是共同缔造的典范,早在七年前就率先践行了美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模式。特别是在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践行的就是“五共”(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理念,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全面推广。
(一审:阮慧林 二审:程思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