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大河有水小河满,产业壮大村民富。
为带动群众稳定增加收入,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通过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采取组织出思路、部门出资金、群众出资源、能人出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主导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大竹村主任袁新武说,大竹村已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楠竹、杉树、油茶、泡桐等种植产业初具规模,脐橙、碧根果、脆枣、杨梅、蔬菜大棚等果蔬产业逐渐壮大,同时还发展土鸡、土豚、小香猪、黑山羊等养殖业,村集体经济年年攀升。
1 竹坑脆枣合作社创新营销模式
2月1日一早,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八组村民袁达平,便来到竹坑脆枣合作社的观光采摘园工作。
连片的观光采摘园内,有大片的枣树需要管护,村民正在为脆枣树除草、施肥、松土、修枝,为来年的脆枣丰收打基础、做准备。
2019年,竹坑脆枣合作社成立以来,八组村民袁达平就在园里干活,一年大概有七八个月的时间,他都待在园子里,每天工资150元。
合作社理事长袁达华介绍,合作社共流转了100亩土地,从湖南引进启东脆枣品种,投入100多万元播种70余亩。
采摘园集果树种植、果品生产、农产品销售、田园观光、采摘为一体。
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组集体+合作社+村民+贫困户”的营销模式,村集体和组集体做好服务,合作社提供平台,村民和贫困户参与经营和管理,这种营销模式在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给村民们带来分红收益。
在湖南祁东新丰果业综合开发公司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去年,观光采摘园移栽的8000株枣苗成活率达到99%以上,大部分枣苗已经挂果;八组70户386人全部入股,并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村民投工投劳抚育枣苗。
袁达华说,每年的5月份,脆枣树开花挂果,10月中秋时采摘。为了方便保存脆枣,合作社还建了冷库。
观光采摘园里,脆枣产量高、品质优,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的采摘活动,都会吸引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袁达华说,在观光采摘园里,村民平常工作就是除草施肥修剪枣树的枝条,每个月大概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去年因天气原因挂果不多,今年如果全都正常挂果的话,年底分红预计每个人可以分到三千块钱左右。
2 余家油茶合作社延长加工链条
在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六组不远处的一座山头,村民们挥汗如雨,有的施肥,有的松土,油茶林里处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这里是大竹村余家油茶合作社的基地,100多亩连片的山头上,种满了长林40号、4号油茶树。放眼望去,成片的油茶树枝繁叶茂。
村民余圣向10年前开始试种油茶,自产自销,种植成效不错。5年前,他又将邻村的荒山租了下来,扩大种植面积。
余圣向请来了挖机,修路,通水电,建房子,荒山慢慢变了样。2022年春,余圣向开始在这片荒山上种下油茶苗,油茶苗旁边还套种了100亩的黄精。
市场行情稳定,销路也不愁,余圣向在忙着打造示范基地之余,积极吸纳村民们跟着他一起干。
2019年,余圣向成立了余家油茶合作社,先后吸引8位村民入社。本村没有可以流转的土地时,合作社多次向邻村“借地生财”,已发展油茶基地700亩。
余圣向指着绿油油的油茶基地说,基地里最多时有30多名男女老少,上山帮助采摘。现在合作社正在引进榨油机,解决油茶的加工问题。
以前,合作社摘下来的油茶果子要运下山加工,费时费力。余圣向正在联系对口的帮扶单位、农业系统,希望能争取到购买机器的政策补贴。
大竹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油茶的生长,这里出产的山茶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每年油茶采收的季节,余圣向都会接到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网络平台打来的电话,说可以帮助代销山茶油。但一般还没有“上网”,这里出产的山茶油就被抢购一空。
3 升泰养殖合作社改良种养模式
在位于大竹村八组的一处种猪养殖场内,养殖户袁达波一大早便开始忙碌起来。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清理完猪舍,正准备给猪喂食。
干净整洁的养殖场内,300多头“大白”“长白”“太和”等品种种猪白白胖胖的,看见有人来,肥猪们发出嗷嗷地叫声,纷纷挤到食槽等待吃食。
“这些猪吃的都是用玉米、糠、南瓜等农作物深加工成的改良饲料。”58岁的袁达波是升泰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6年以前,他一直在温州务工,2016年,他获知优惠政策后回乡创业,发展种养业。
袁达波埋头苦干,自学防疫、治疗、接生等种养技术,不负众望,将种猪合作社从两头母猪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头母猪,年出栏达到了500头种猪。
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2016年下半年,袁达波成立合作社,先后吸引9位村民成为会员。
合作社与会员之间采取股份制、自负盈亏式经营两种方式合作。村民们可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拿年底分红,也可以自己买种猪回家自己养,合作社为会员们提供免费的养殖技术。
为了提高合作社种猪的市场竞争力,去年5月份开始,在袁达波的带领下,合作社改善养殖环境,改良养殖技术,改用自配料饲养种猪。改善后养出来的猪,所产的猪肉肥瘦相间,香气扑鼻,深受县域内外众多养殖户的好评。
“政策好,村里发展养殖业,我也跟着脱贫了。”合作社会员袁新华笑着说,2016年,他加入升泰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习得养殖技术,现在他的养猪场每年能出栏100多头猪。
贺老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土鸡3000只,以入股模式带动帮扶7户农户开展养殖;8组山羊养殖基地养殖山羊108只,采取“养殖大户+贫困户”方式,带动农户8户,预计年纯收入20万元;6组、7组黄牛养殖基地采取“养殖大户+农户”方式,带动农户13户,预计年纯收入24万元……打开市纪委驻村干部刘钊的记录本,上面仔细地记录着村里各个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一个个产业项目的引进,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的“双提升”,产业的带动,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为大竹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了“基座”。